前序:
喜欢听《天边》这首歌,无意中发现了里面的故事,让草原再次走向我。
天边有一对双星,那是我梦中的眼睛。山中有一片晨雾,那是你昨夜的柔情。我要登上,登上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我要跨上,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
我要山下放牧,去追寻你的足迹,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姑娘在临行的头一天晚上,来到了小伙子的营房,想向心爱的人道个别,可她难以开口,其实小伙子已经知道她明天就要回城了,却没有问,就这样两个人默默的凝视着,没说一句话,微弱的煤油灯下,一对恋人的两双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默默的、久久的、相视着……直到天亮,姑娘走了,小伙子没有出来送行。
当晚他在北京的地下室里写下了一首歌词,并请朋友谱了曲。一首《天边》就这样的诞生了。
之后整个宴会上,他俩再也没有谈及有关《天边》的话题。
我没有见过傅莹,也没有见过吉日格楞,他俩可能离我很远,他们的故事却离我很近。有些记忆是一生的,就像这首歌从天边唱到了天边……
9:15
后跋: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曾官至新中国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缜密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父亲蒙冤入狱,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乡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正是这种“数学家”的精神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小富女》对傅莹的评论:有思想的女人更美!
前几天,回看了一段女外交家傅莹,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中外记者问的小视频。
画面中,这位笑容温婉、白发微卷、举止端庄的优雅女性。总是能以轻柔的语气和平实的腔调,传递出一种强劲的声音,举重若轻地化解一系列难题。
即便是面对不友善的提问,她也能因势利导的拆解于无形。
她语气很轻、但力量很强。
她的这套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处处将东方女性的气质与神韵发挥到极致的风格,被誉为是典型的“傅氏style”。
在硬朗的国际交锋中,有如一种温柔的软实力。
而如果仔细品味她的语言和思路,“傅氏style”的背后,多半没有艰深术语、也没有老生常谈。
而往往是以一个普通人物的角度、从寻常生活入手。
先形成情感共鸣,再在“理解”和“懂得”中,逐一甄别“假象”和击破“漏洞”,从而消解疑虑和表明立场。
所谓上善若水,莫过如此……
而如何才能炼就这样一番境界?
从她的言谈里继续揣测,大概是源于一个人平时对生活的细细留意和常常思考。
纵观她的半生,经历丰富、酷爱阅读。
而只有留意和思考,才能将“见过的”变成“存储的”,将“过眼云烟”变成“胸中沟壑”,变成信手拈来的素材与感悟。
人因思考而存在,上天也格外垂怜喜欢思考的女人。
镜头里,63岁的傅莹依然姿态轻盈、不见老态。
她的美有种“知行合一”的味道。
傅莹近照: 2017年3月4日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傅莹回应热点问题。
傅莹有自己的家庭,丈夫郝时远同样是蒙古族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他们相识在大学,有个女儿。
在他们的世界里,每天见面,是奢求,但外界的一切都打不败两人的感情,那是一种心意相通的默契,谁都代替不了。
傅莹赤诚的爱国心,不是嘴上说说,就连外界也一致认可。英国《外交官》杂志,曾授予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
吉尔格楞简介
197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大美术系
1979年发起成立“内蒙古青年油画研究会”
1981年作为内蒙古青年油画家代表赴北京出席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的“全国青年油画创作座谈会”,并发言
1981年接受时任中国《美术》杂志总编的何溶先生专访
1982年中国《美术》杂志第11期发了专刊重点介绍了“内蒙古青年油画研究会”
“内蒙古草原油画院”院士
内蒙古阴山岩画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
《天边》词作者
附友人的读后感,推荐给大家。
感叹之一,当时已相恋有三年之久的一对恋人,当一方出现了改变命运的机遇时,另一方并没有单纯想得到对方而进行挽留。体现了"爱一个人,就是让那个人活得更幸福"的最高尚爱情观。与时下有些人,常常以爱为借口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以对方相比,那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
感叹之二,他们三十年后相见,了解了对方的事业和地位,并没有利用这层关系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靠自己本人的不懈努力来取得事业上的建树,这与当时直至今日的关系风而言,敬佩之情令人由然而生;
感叹之三,男主人公把自己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的情感赋于一个作品时,并没有去告知对方,以避免给对方造成心理负累和不必要的影响,情操之高何人能及;
感叹之四,当再一次相见时,在兵团战友作陪的情况下,女方并没有表现得高高在上,也没有因地位显赫而以趾高气昂的姿态出现,而是紧挨着旧日的恋人而坐,微微倾斜着头,足以证明这女人涵养之高了;
感叹之五,二人明明是为《天边》情结而来,最后只是一句“别听他们瞎扯”而止,足以证明二人已达心照不宣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