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 长(散文)
文/朱大志(曹植诗社)
老族长走了!
他是年前去世的,寿终八十三岁!出殡那天已经到了腊月十八日。走的自然从容,叫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悄然离开了。在族人的心里,好像他还活着,或暂时去了不远的某个地方!
老族长是家族的操心人,贡献者!在徐屯村朱氏家族中,德高望重!按照辈分,我尊他二爷爷。记得三十多年前,一次院中“约桌”。上一任族长开会说,自己年岁已老,力不从心,恐难以胜任,应找个年轻一点的接替。总而言之,不能把哪家事掉在地上,会让外人笑话!几十口人挤在热闹的大堂屋里,大伙你推我让。最后说,要不投票吧!二爷爷就是这样上任的,且一干,就是四十年!

二爷爷是从年轻就在外面跑的人。六十年代后期,跟别人打机井当师傅,七几年在距离村八里的鱼山石塘坑开采石料;生产队里当多年队长,大集体时期当过村长。他脾气大,辈分大,讲实理,办事认真,遇事非论个青红皂白!哪个年轻人说话不中听了,干活的时候偷懒了,他发现立刻就熊人!理论不听的,一句“奶奶的”吓得立马服从,有的故意躲着他;背地里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宁”。
宁归宁,族里面的事安排的非常得体。哪家有婚丧嫁娶,人口添丁吃喜面,他都提前几天到场,和主家商量准备的有关事项。最讲究家庭团结,办事体面、礼仪、不浪费东西。娶媳妇或者打发闺女出嫁。根据血缘几枝,安排什么时间,谁接,谁做陪 ,谁送,谁坐哪一桌,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哪屋里,等等,这是上场;下场里,则安排送烟,送酒,送水,烧火 ,炒菜,蒸席,端盘子……一切按他指令,全盘指挥!
他始终坚守规矩。自从村里通了电话,有人提议年轻人娶亲,没必要再送请帖,一个电话就把信息传过去。他说啥也不干,非得用大红纸传统手工粘贴,派专人送达,并且叮嘱双手奉上!

族间谁家有事了,男孩子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只要在家,或者在校生遇星期天,就得到场,帮助找桌子,运板凳;刷家什房的盘子、洗碗筷等等,反正有的是活干。用他的话说,这样一家人利于团结,就是平时谁和谁有点小过节,一帮忙也就自然化解了!
敬酒是我们族里,重要的礼仪。一般分三次或者四轮!年轻的在前先行 ;第二轮是孩子的父母,也就是中年人;每次他都是最后去 ,和上岁数的一起,由年轻人提酒壶,他跟在后面!这个程序一是体现族里老辈,对客人的尊敬;二来在礼仪招待方面,如有不周或者有点哪方面的闪失,一句话也就海涵了!

我们族里有事,光下场里(帮忙干活的人)到齐了也有四五十口,一般也要准备坐四五桌,吃饭的时候,也不麻烦,就是客人们剩下的“大杂烩”。倒在锅里熬开了,每人一碗围坐在一起,倒上那烫热的“老散酒”或者便宜点的瓶装酒,喝着、吃着、聊着,大家其乐融融!
族长有个习惯,每到大事上总是披着外衣指挥。夏披褂子,冬披袄,一直就是这样。“这才是族长的做派,说话灵验!”有人这样评价。
人丁兴旺,代代相传!一九九六年,家族有人反映给孩子起名,辈分排列面临无法延续。他组织人员三次到几十里的高村寻根续谱!
谁的家庭闹矛盾了,就请他去调和;谁家媳妇生气回娘家,也求他去叫回来;谁兄弟分家掌握不公平了;谁家的小子还没有娶上媳妇;……
家长里短,他就是个和事佬!光阴似箭,岁月沧桑。几十年下来,不知道他操了多少心,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多少件家务事!深得晚辈的拥戴!
出殡那天,族间男女老少胸前别着小白花为他送行!
春节来临。族间请祖子的户,不约而同地都添上了他的名字:九世祖讳 学庆之神位
族里的人们用这种方式,永远记住了他!
写于2020、02、07

作者简介:
朱大志男,籍贯山东聊城。1966年生人 ;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共党员,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喜欢文字,近年来尝试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在纸媒体和各网络平台发表。

说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