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原本欢乐的新春佳节时肆意蔓延,使得千家不能聚,万家不得圆。让原本欢天喜地的佳节,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我们知道,胜利的一定是我们。因为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的决心。
我们也在抗击。虽然我们可能并不在战场一线。但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笔,和所有国人一起,共筑壁垒,众志成城。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用我们高亢的嗓音,唱响全民胜利的序章!
——编者语

《聚沙成墙铸堡垒、齐心协力战疫情》
——一线临床医生的抗疫日记
文/陈仓医院 付建华

1月26日,接到医院医务科通知,医院再次紧急召开抗击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关会议。
会上,院领导通报了武汉疫情目前有关情况。讲到西安、宝鸡医疗组已陆续驰援武汉。我们本地区也要加强现有发热门诊力量,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医院号召党员医务人员率先组建发热门诊第一梯队。

领导话音刚落,会场里的就响起此起彼伏的请战声……甚至心内科一个护士同事,拿出了早就写好、带在身上还没来得及交出的请战书,讲道:“我家老人身体还好,负担小,请领导优先考虑我吧……”“我家已经安顿好了,家人理解支持我的工作,请考虑我……”“不管是驰援武汉,还是增援本地区发热门诊,我们都愿意……”“保证完成任务……”“请领导放心,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会场里,医护人员激昂的热情和使命感、责任感迅速交集、融合,瞬间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份份请战书,一枚枚鲜红的指印,见证了45名医护人员面对疫情时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决心和保卫人民群众健康为己任的初心和信心。

1月28日(农历初四),我和另一位女同事上发热门诊。我们的呼吸、心跳与患者的呼吸、心跳暂时被防护措施隔开了。但我们的呼吸、心跳与命运,比任何时候连接的都更为紧密。因为,此时此刻医生与患者,与周围群众与我们国家是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
我和同事挥了挥握紧了的拳头,加油,我们小声给对方打气。

开诊后的工作紧张而忙碌,同事负责普通发热门诊,我负责武汉返乡人员发热门诊,各司其职。我们的主要工作流程是询问病史、服药史、外出经历、密切接触史。然后再结合《第4版冠状病毒诊疗方案》进行筛查和甄别,梳理出需要对症处理的患者、需要居家留观的患者、需要在院留观的患者,以及需要请院专家组会诊的患者。
为了减少发热患者与周围就诊患者之间的接触,医院从发热患者入院办理就诊卡,到抽血化验、胸部CT等,全程都有护士协助完成,以最大程度降低发热患者与周围人群交叉感染风险。

前来就诊的患者,无论武汉返乡还是近期有过外出经历的发热患者都很焦虑,担心自己感染上病毒。武汉打工返乡人员小王,12月初从武汉打工返回宝鸡。2天前在家洗澡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自测体温37.5摄氏度,自己主动与家人隔离。今日为明确诊断来到发热门诊。
“医生,我会不会感染病毒性肺炎了?会有生命危险吗?我爸妈会不会有被感染的可能?”满脸焦虑的小王,提出一连串问题。

“冠状病毒潜伏期是1-14天,一般为3-7天。你回家已经超过1月了,发热也是和洗澡受凉有关,暂不考虑冠状病毒感染。”我安慰小王,“不过,我还是要给您做相关检查,进一步排除和明确发热、咳嗽病因,好吗?”。我耐心的解释道,小王点头答应。
你知道咳嗽礼仪吗?我和小王一边聊,一边开具检查。“这我知道,咳嗽礼仪就是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尽量不要对着人群,应该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手绢不要随意丢弃……”小王的紧张和局促不安渐渐消失了,还大方的和我谈起他在武汉的工作经历以及在老家务农年迈父母的辛苦与不容易……

没过多久,小王的检查结果出来了。血常规、降钙素原提示细菌性感染,肺部影像、凝血、肝肾功、心肌酶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请示医院专家组后。开药回家观察,按时测体温,有不适随时电话联系发热门诊。

忙碌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发热诊室需要临时增设陪护椅、检查床,以更好地方便患者就诊。我们向院领导、医务科长提出建议后,在目前医院工作无比繁忙的情况下,陪护椅、检查床不到半小时就落实到位了。呼吸科主任,既是院领导小组成员又兼任专家组成员,也是发热门诊的坚强后盾和堡垒,他瘦削的身影不时穿梭在院领导小组和发热门诊部,电话里坚定有力的声音和现场笃定沉着的临床指导,给了我和同事更多的鼓励和信心。院感科科长见我一次,叮嘱一次:“一定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啊!”总务科同事按时在饭点,会给临时留观的患者、值班医护人员按需提供餐饭,让人在抗击疫情的数九寒天里从胃暖到心。

下午,院长通过《宝鸡日报自媒体》平台,向全区人民群众做了公开讲话,表示医院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和举措来应对疫情,医护人员正在一线奋力抗击疫情,冠状病毒肺炎可防、可控、可治,请群众放心,请领导放心,倡议大家在家休息,减少外出活动,避免人群聚集……有效打消了群众心头的疑虑和恐慌。
入夜后,寒意渐渐袭来。院长、书记亲自过问了留观患者和医护人员取暖措施,临时给留观室增添被子和保温壶。凌晨5时,值班室电话响起。一名从上海返乡的年轻姑娘小李,1小时前出现发热、咳嗽,自测体温37.4摄氏度。立即报告院总值班,总值班指示,派出救护车接院就诊。
小李告诉我,1月前从上海返乡回到宝鸡。最近从电视媒体上看到不少有关疫情报道。虽然身体没有出现不适,但主动与家人隔离,目前家人也没出现不适。我一边鼓励小李的做法正确,一边依照处置流程,给小李开具了相关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白细胞、降钙素原均升高,胸部影像正常。及时向院总值班和领导小组做了汇报,小李回家服药观察,期间避免外出和与家人接触。
送走小李后快凌晨6点多了。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天色渐渐亮了起来。8时多,我和同事交接了工作,我们分别给家人打电话报了平安。

连续工作了24小时,我和同事没敢喝一口水,害怕上卫生间,因为每穿脱一次隔离防护服就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24小时内我们只上3次卫生间。有限的人生经历里,我们从没觉得自由的上卫生间是一种幸福。脱下护目镜和防护口罩,望着对方的脸和耳朵被口罩勒出的一道道交错的痕迹,不禁哑然失笑。
走在回隔离宿舍的路上,周围同事不断传来好消息,通过努力已经有隔离的发热患者反复测体温正常,现已解除隔离,目前留观1例体温从凌晨截至目前正常,患者咳嗽明显减轻……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我和同事坚信,黑暗终将回过去,黎明终将到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无论在武汉,还是在各自的家乡,我们全国上下有数不清的齐心协力的医疗团队,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在日以继夜的工作着。我们更有强大的祖国给我们做最坚实的后盾,相信在各级党政领导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粉碎冠状病毒,扑灭疫情,恢复往日平静、祥和、美好的生活,我们也一定会倍加珍惜每一分来之不易的幸福!
作者简介:
付建华,宝鸡市陈仓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会员,其个人通讯、小说曾在《宝鸡日报》、《起点中文网》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