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四(第一章一座奇葩的城市)
三、贵冑世家
三、贵胄世家
宝鸡这个城市,别看现在落拓不羁、默默无闻,已然沦落成三线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其经济规模也不如东部一个县。
但历史地看,宝鸡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初始萌芽和定型成长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却是那样的不可替代。讲中华民族、讲中华文明,离开了宝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毕竟我们是一个重情尚义的民族,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漠视宝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就是漠视我们民族的根本,将使我们陷于无名无分的境地。
1、中国最早的京畿之地
宝鸡古称陈仓,顾名思义,就是“陈”地之仓。那么“陈”在哪里?
中华民族起源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民间有“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之说。“三皇”即女娲、伏羲、神农,“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是中华正源。
史料上有“伏羲生于成纪,徙治陈仓”(《遁甲开山图》)的记载。就是说,伏羲出生在成纪(今甘肃秦安),后来搬迁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并在这里做了部落首领,建立了原始政权。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可以这样认为,伏羲和女娲氏族从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避水祸,一路东行来到宝鸡,可能就生活在渭河北岸金陵河畔的北首岭一代。
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原土质肥厚,水系丰富,非常适宜五谷生长。伏羲带领族人,来到这里,便定居下来,并将此地命名为“陈”。
所谓“陈”,就是五谷整齐排列的方形田块。粮食生产多了,就要储存,就有了“仓廪”。所以,宝鸡因此而得名陈仓,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陈”命名的地方。
后来伏羲部落东迁到河南淮阳,也把“陈”这个地名带了过去。留在宝鸡的伏羲族人神农氏部落继续在宝鸡繁衍生息。
到了炎帝时代,第一代炎帝又以宝鸡为活动中心,建立原始的政治中心,所以史书上有神农氏“初都陈,又徙鲁”(《帝王世纪》)、“初都陈,后居曲阜”(《史记补·三皇本纪》)之说。
再后来,第一代黄帝在宝鸡渭河北岸的姬水河边繁衍生息,也将这里作为其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所以也有史书记载“黄帝都陈”(《路史》)。
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宝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乃京畿重地。
2、炎黄始祖的发祥之地
宝鸡对外宣传的第一个概念是“炎帝故里”。根据史料记载,宝鸡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生长、繁衍、壮大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生长的地方。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尊炎帝和黄帝为民族的正源,宝鸡是炎黄二帝的祖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
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炎、黄二帝,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这样的地方,在民族历史上,能不神圣?能不令人神往?
《国语·晋语》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炎帝以姜水成,为姜姓之祖也”。
古人说话跟现代人不一样,总是佶屈聱牙,之乎者也虚词语气词一大堆,让我等没有好好学过古文、背过古书的时尚人士不明所以,一头雾水。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可能当时人们的口头语就是这样,毕竟过去快三千年了,人们的语言习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也在发生变化,比如香港语汇与大陆语汇,台湾语汇与大陆语汇,都同为汉语,也不尽相同。再比如网络上前几年流行的打酱油、囧、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词,过几年,可能就会让人不知所云了。
或者由于当时人们写文章是用刀子刻在竹子上,写个东西不容易,要选好竹子,切割成片,烘焙干燥,打磨光滑,还要用锋利的刻刀一笔一划刻写。过去的字笔画又复杂,之后还要用牛皮绳子按顺序穿好,工序实在太麻烦,写个文章,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实在不容易,所以古人写文章,都是言简意赅。
另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把书面语与口头语区分开来,掌握在少数知识分子手中,显得神圣、神秘、尊贵、高雅,有文化更有范。
总之古文就是这样。
上面的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概意思就是说:当年少典同志娶了有蟜家的女儿,生了黄帝和炎帝两个儿子。黄帝在姬水河边长大,炎帝在姜水河边长大。由于生长环境不同,长大后哥俩的性格、秉性、品德也不相同,各有所长。所以黄帝就姓姬,炎帝就姓姜。毕竟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兄弟俩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炎帝在姜水河边长大,是姜姓人家的祖先。
那么,姜水在哪里?姬水又在哪里?
关于姜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姜水”就是“岐水(姬水)”的一段,在今天宝鸡市辖的岐山县和扶风县的交界处;另一种说法是明代以后宝鸡当地地方文献认为,姜水就是宝鸡市区渭水之南的清姜河。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姜水是渭河中上游的一条支流,不论它在岐山县的渭河北岸,还是在宝鸡市区的渭河南岸,反正都是在宝鸡市辖区内。
各位不要说我和稀泥抹光墙,毕竟是五千年前的事了,当时又没有文字资料流传下来,何况从古到今地貌变化、地名变迁,实在是沧海桑田、面目全非。当然以后岐山、扶风两县直接归省政府领导,划出宝鸡市行政区划,再争执炎帝故里、姜水所在,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不做辨析。
那么关于姬水,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岐水,古代姬岐同音,即现在流经凤翔、岐山、扶风三县的横水河(扶风段称湋水),至武功与漆水河交汇流入渭河;二是漆水河,源出宝鸡市辖的麟游县,与岐水隔乔山相望,流经永寿、乾县、扶风、武功,与湋水汇合,成了一条河,从杨陵流入渭河;三是黄陵县的沮水。但从炎黄两个部落的关系看,姬水和姜水相距不会太远,应该在宝鸡境内。所以第一种意见较为靠谱,这就是说,姬水就是岐水,在宝鸡岐山一带。
这就是说,宝鸡同时孕育了炎帝和黄帝。
3、周秦王朝的奠基之地
宝鸡对外宣传的第二张名片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
话说三皇五帝夏商周,奠定了中华民族血脉上的主体和中华文化的基础及发展方向。在炎帝和黄帝之后,生活在宝鸡渭河两岸的炎帝后裔有邰氏部落的女子姜嫄为生活在渭河北岸二级台原上的黄帝后裔帝喾家族生下了一个男孩——姬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后稷。
史书记载姜嫄是帝喾元妃,但她又是感神迹而孕育后稷,实在是前后矛盾。我觉得姜嫄不可能是帝喾元妃,她可能跟帝喾家族的某个男子婚配。这一点在记载周部族的史诗《诗经·大雅·生民》中也没有提及。我推测应该是后世之人为了抬高姬弃身价而有意附会。
从历史发展阶段看,当时属于部落通婚的群婚阶段,男女之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婚配关系,经常是甲部落的男子与乙部落的女子交好,生下孩子后由母系部落抚养成人,交还父系部落。所以那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周部族的后人只知道他们祖先的父系是黄帝部落的男子,而不知其究竟是谁。但是对于其母系却说的很清楚,那就是炎帝后裔有邰氏部落的女子姜嫄。
当然,为尊者讳,他的父亲只能是天神了。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专门谈。
姬弃是炎黄血脉交融的产物,他最后繁衍了一个部族——周。姬弃秉承了其母系部落的农耕之风,自幼好栽种谷物,喜欢农业,成了种田能手,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为“后稷”,掌管全国农业生产。他的后代坚持农业生产,逐步壮大,后来建立了周王朝,分封天下、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之后,在西周末年,这里又孕育了秦部族,秦承周故地,最终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现了“车同毂、书同文”,开创了中华大一统国家的新格局。
4、中华文化的发轫之地
以“礼乐、孝德、仁爱、和合”为主要内容的周文化和以“功利、法度、进取、一统”为主要内容的秦文化,在宝鸡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逐步成熟定型、形成体系。这两种文化在中华文化初创发轫阶段,以各自不同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发展的蓝本。在以后的数千年间,这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互相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
可以说,周秦文化孕育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其主要内涵及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我们在下面的叙述中再逐步阐释。在此,我们只就文化的载体作简要介绍。
那么,文化的载体是什么?它靠什么来传承?它的承载方式是什么?无外乎语言和文字。
我国的文字传说在黄帝时期已经产生了,可是没有留下来,只能在典籍中知道有这么回事。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文字就是殷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巫祝卜筮时,刻在动物甲骨上面,无意中留给我们的。
甲骨文只是一种初期的文字,或者说当时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字规范。所以甲骨文在书写上,变化较大,一个字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这就为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障碍。
周的建立,国家幅员辽阔了,对语言和文字的规范成了当务之急,当然这也是稳定政权的需要。周实行分封制,在青铜器上刻字记事,分发到各诸侯国去,无意中起到了统一文字、传承文化的作用。而且青铜器不易受损,历经几千年,还是历久弥新,完好无损,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状态。
后来秦刻石记事,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文字资料。秦对于文字的统一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当时商鞅就在秦国内部以法律的形式推行标准化生活,在统一六国后,又推向全国。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挟制能力逐步下降,各诸侯国在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已经出现了分裂的趋势,周初形成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从秦统一后各国反秦势力的死灰复燃以及六国的短暂复国就可以看出这种分裂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分裂势力的强大。从现在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史籍实物可以看出,各国的文字应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楚国和齐国的文字,被当时及以后的人们称为“鸟书”,已经向着偏离华夏文字传统的方向发展。
秦继承了周的文字传统,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文字,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文化符号——汉字。
无论走到哪里,不管方言的差异有多么大,但是我们使用的都是同一个方块字,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独有文化符号。如果没有方块字,中华文化在呈现方式上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记得上世纪曾经有人提出汉字要拼音化,还有很多人附和,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的可笑,也是多么的无知!
另外,就是语言的统一。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方就会形成不同的方言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倒也丰富多彩。但是交流起来就麻烦了。毕竟人人都要说话。
所以在西周初年,就确定了以西岐方言,也就是现在宝鸡市辖的岐山当地方言为官方语言,叫做雅言,向全国推广,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地方的人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直为历朝历代所继承。这实际就是普通话,一直沿用到现在。当然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普通话,但是标准化语言的传统却一直维系着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
现在有很多影视剧用方言,还有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站开辟方言栏目,做个调节、展示不同文化可以,有时候显得妙趣横生。但是如果形成时尚和潮流,就不一定是个好事了。
如果各个地方的广播电视都用本地方言,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这不仅仅是沟通的问题,而是文化的认同问题,国家的认同问题。
这事可就大了!
大一统的文化才能产生大一统的观念,大一统的文化才能维系大一统的国家。这是周、秦两代的贡献,也是宝鸡的贡献!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炎帝和黄帝都是少典氏部落分出的两个分支。
第二,早期的炎帝和黄帝都长期生活在宝鸡市域内,并初露风华。
第三,炎黄的合体诞生了周部族,在宝鸡发展壮大,建立了周王朝。
第四,循着周部族壮大的足迹,秦人在这里崛起,建立了秦王朝。
第五,周秦两个王朝,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血缘上的主体,也初步形成了以“中”“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再逐步展开)。
厉害了,我的宝鸡!
一座小城,两条小河,相距百里,竟然孕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两位始祖,孕育了国家初始阶段的两个王朝,孕育了与西方文明截然不同、历经五千年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明!
什么是贵胄之家,什么是纯正血统?
看看风光秀丽、山川膴膴的宝鸡,想想从这里走出去的炎帝和黄帝,再想想炎黄二帝繁衍而成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以及博大精深、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你还认为宝鸡是无名之辈、偏僻小城吗?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刘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