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过年的祭祖活动荣玉奇
我的儿童时代,是在农老家村度过的。儿时在老家过春节,祭祖(就是祭祀祖先)是一项很重要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初中语文课本上读到的鲁迅先生的《祝福》,十分详细地描写了浙江东部一带的祭祖活动。而我们那个地方的祭祖活动,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
除夕这一天,天还没有亮,街上就响起了鞭炮声,这是负责祭祀的“当值人”在催促人们快起床,到坟地去请祖宗。所谓“当值人”也称“会手”,就是负责祭祀的人,一个宗族的成年人要轮流坐庄,轮到谁,谁就到各家去敛钱,买香烟纸火、鞭炮等祭祀用品。请祖宗时,一个宗族分支的人,要一起去,大家提着篮子,里面盛着香烟纸火和供品,先到祖坟上烧纸、放炮、磕头,然后再到自家的坟地祭祀一番,回到家后,到祠堂将家谱挂起来,这就等于把祖宗“请”回来了。从这一天开始,每天吃饭前,要带上供品到祠堂给祖宗磕头、烧香、上供。最隆重的要数正月初一的凌晨,大家互相拜年时要先到祠堂集中,带上各家准备好的最好的供品,摆到祠堂的供桌上,大家一起给祖宗磕头,然后再到各家去拜年。
记得小时候,过年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祭祖的祠堂,我们那里称之为“家庙”。那里是一个公共场所,有几间房子和一个大院子,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嬉戏放鞭炮。房子里供奉着家谱,上面画着一个很大的院落,有房子、有香案、有牌位,门前有灯笼,灯笼上隐约可见“荣宅” 二字。小时候,我看着墙上挂着这么一个花花绿绿的帐子,人们十分虔诚地对着它烧香磕头,顶礼膜拜,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感到很奇怪、很好笑。等我长大上学后,再看那家谱,才明白上面写着历代祖先的名字,按辈分由上到下排列着祖宗的牌位。那位始祖的生卒年月是明代的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年了,从始祖到我这一代是19世,也就是说,从那位老祖宗到我这一辈,已经繁衍了19代。想到此,望着这个家谱,我不禁肃然起敬,对祖先的尊崇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到正月初五就该结束了,这一天,要把祖宗“送”走。吃过早饭,人们聚集到祠堂,烧完香磕过头后,把家谱收藏起来,让后点燃一挂特别长的鞭炮,由祠堂向村外的坟地走去。记得小时候,最想看到的就是这“送祖宗”的鞭炮,不知为什么这一挂鞭炮格外长,少说也有几万响,劈哩啪啦从祠堂一直响到村外,非常壮观。有几家祖坟在村边的,可以从祠堂响到坟地。孩子们追逐着这长长的鞭炮声,叫着喊着跑着,欢呼雀跃,非常开心。送祖宗和请祖宗一样,要提着篮子,带着香烟纸火、鞭炮、供品,另外还要扛一把铁锹(到坟地填土用)。先到祖坟再到自家坟地,照例是烧纸、磕头、放鞭炮,最后一项就是往坟墓上添些新土——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到此就算完全结束了。不知为什么,这是我小时候非常热衷参加的一项活动,大概是觉得新鲜热闹吧;不知为什么,这项活动仅限于男人,包括男孩子,而女孩子是不允许参加的——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