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趣话
荣玉奇
说到春节,很容易让人想起春联。记得我小时候,对春联的记忆,就是从过年开始的。依稀记得,儿时对春联好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春联象征着年,只要各家各户的门上贴出了春联,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因此,很是盼望着门上出现红彤彤的春联,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门上是否贴上了春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别看小小的一副副春联,为春节增加了无穷的味道,成为逢节过年的必备品。
春节期间写春联、贴春联,早已成为一种民族观念的展示和人文精神的象征,积淀着悠悠的历史遗绪和浓浓的民俗内涵。每逢新春佳节,我们那个地方的村子,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贫富贵贱,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红纸、写春联。各家各户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到粮食囤、牲口棚、纺织机、大小车辆等等,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一派喜庆吉祥的气氛。至今我记得清楚,大门上的春联最多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供奉观音菩萨的神龛前的春联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而供奉灶神两边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村子里有家小卖部门前的春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记得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谈到春联,曾这样说过:“我们过年的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还有句古语说:“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言下之意,写春联、贴春联应该是过年的首要大事。
春联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价格不菲,有的则十分低廉,有的春联书写采用遒劲厚重的正楷字,有的则成了金光灿灿的大金字,有的则是飘忽飞扬的行书,有的则干脆用电脑打印出各种各样的漂亮字体。有的一条宽大厚重,贴在了一栋栋大楼的门洞上;有小巧玲珑像孩童的玩具,它们贴在了机动车的车身上、宠物的小屋上。一条条轻便的,适中的春联则飘入了寻常百姓家。一到春节,每一户的人家的门庭上那鲜红灿烂的春联便大放光彩,保佑着千家万户这一年平平安安。
春联可以到集市上去买,也可以买好红纸请人书写。我们那里的村子,一般都是先买好红纸,然后请村子里有文化的人代写。由于村民大都没有什么文化,能写春联的人,只有少数几个人。我上中学后,感觉自己的毛笔字还算拿得出手,于是开始自己写起春联来。有几家邻居知道我是中学生,居然也送来红纸请我写春联,我父亲看到我能为别人写春联,非常高兴。他激动地说:“我家祖祖辈辈没有文化人,过年都是请人写春联,现在我家也有了文化人,能给人写春联了,真是想不到啊!”
小时候,盼春联,主要是春联一贴,就要过年了。至于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却不知其所以然。等我上学读书后,才慢慢知道了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和“门贴”。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山海经》上还有一段神话故事和春联有关:上古时代有名为神荼和郁垒两兄弟,皆为神将,他们住在东海一座山上,那里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有一树枝弯弯拖到地面形成拱门,山上的恶鬼常常出入此门,伤害生灵。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就派神荼和郁垒两位神将把守拱门,恶鬼若下山,就地捉拿。后来,人们过年时,为了镇压邪恶,就在门上或门两边挂上桃木符,上面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写书他们的名字,借以驱鬼辟邪。这就是早期的“桃符”和“春贴”,也是春联的雏形。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十分喜爱桃符,有一年他心血来潮,让人在桃符上写上一副对联“新年钠余庆,嘉节号长春”,据有关专家考证,这就是最早的春联。到宋代春联已经盛行起来,王安石那首《元日》诗中即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句子。到了明清时代,春联已经由原来的桃木改为红纸,这样既经济又方便,遂流传至今。可见,春联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其来历可谓源远流长啊!
关于春联,历史上还留下不少趣闻佳话。明代有一富商请唐伯虎写春联,好酒好菜宴请。酒足饭饱之后,唐伯虎大笔一挥写下一副春联:“门前生意好;柜里铜钱多”。富商觉得花那么多钱请客,才得到10个字,太亏了,要求再多写几个字。唐伯虎很反感,提笔在上下联后各加11字,于是成为:“门前生意好,好,好比六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多,多,多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写完后,对富商说道:“这下你该满意了吧!”富商看后哭笑不得,正想把春联撕毁,店里一个伙计要用一个月工钱换这副春联,富商立马答应了。后来这位伙计自己开了商店,把唐伯虎写的那副对联贴了出去,不过他贴时剪掉了几个字,成为:“门前生意好,好,好;柜里铜钱多,多,多”。人们听说新开商店的对联是唐伯虎所写,纷纷光顾,店客盈门,这家商店也因此有了名气,生意异常红火。
清乾隆年间,安徽桐城有位乡村理发匠吴鳌,平时能诗善对,名闻乡里。有一年春节,他在自家柴门上贴了一副春联:“半间茅屋栖身,站由我,坐也由我;几片萝卜度岁,菜是它,饭也是它”。此联托物寄情,直抒胸臆,风趣幽默,曾在当地广为流传。
某朝有个财主不认识字,过春节请教书先生写春联,不但大门小门要贴,连鸡窝猪圈也要贴。财主是个孝子,还特意交代要给父母门上贴副吉祥联。对联写好后,哪副对联贴到哪个门上,先生对财主一一作了交代。但财主还是全贴错了。猪圈上贴的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财主父母的门上贴的是:“食淡心宽难卒岁;糟粗体肥不延年”。财主两口子门上贴的是:“莫忘天天下蛋;牢记日日司晨”。鸡窝门上贴的是:“同心同德家邦富;相爱相亲岁月长”。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如今,春联已经成为春节的传统风俗之一。每年的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上大红色的春联,它可谓是春节的一大风景,颇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喜庆娱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