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的变迁荣玉奇
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称“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有道是“民以食为天”,从普通百姓的餐桌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物质丰富的程度。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年夜饭更能突显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年夜饭”的变化也可谓翻天覆地。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对建国以来年夜饭的体会,尤为深刻,回味一下建国以来“年夜饭”的变迁,我不禁感慨万千。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时候的年夜饭,属于温饱型的,基本是“有鸡有鸭有猪肉,过年白面吃个够”,但是年夜饭谈不上丰富多彩。
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随着“文革”的破坏,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为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为鸡鸭鱼肉而奔走。那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短缺,大多数副食品都是凭票供应的,别说鸡鸭鱼,就连普通的猪肉都是凭肉票购买,每人每月只有半斤肉票。一些物品因为供应有限,家家都让几个孩子起早贪黑排队去购买。
最困难的是1960年和1961年,年夜饭能吃上饺子就很满足了。因此,当时特别盼望过年,
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
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年夜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市场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渐渐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细菜。这时候,人们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大棚菜,反季菜,大白菜等冬储菜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鱼、鸡、肉等菜品开始成为年夜饭的主角。
90年代的年夜饭,开始注重荤素搭配,菜式也变得多样化,菜品组合有烧鸡、红烧肉、炸带鱼、松仁玉米、青菜、水果等。大白兔奶糖、易拉罐饮料也开始成为年夜饭餐桌上的亮点。
进入21世纪,不少家庭都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个时候的年夜饭,各种食品应有尽有,可谓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海鲜类菜品也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而且不少家庭的年夜饭,已经走出家门,到饭店举办。一到春节,很多饭店需要提前预订年夜饭,除夕之夜,各个饭店人满为患。
2010年以后,随着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大鱼大肉等菜肴吃腻了,人们开始变得挑剔起来。年夜饭的菜品除了丰富之外,开始讲究合理搭配和健康理念。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豆油都要找非转基因的。
最近两年又开始流行“打包年夜饭”,就是将搭配好的年夜饭菜品,加工成半成品,顾客买回家稍作加工,就是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不少人说,目前已经进入春节消费多元的时代,好像现在人越来越懒了。其实我的看法是,年夜饭无论是出去吃,还是在家吃,年夜饭餐桌上的亲情流动,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年夜饭之意不在饭,而在于家人的团圆,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