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忘的年夜饭
待月西厢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而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则是过年中浓墨重彩的重要仪式,更是浓郁的精神情结。每个人对它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清晰的记忆。每逢春节到来,儿时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的情景,就会油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令人难忘。
记得小时候,每逢年关将至,内心的那份期待与兴奋与日俱增,每天掰着手指头,计算还有多少天过年。虽然那时只有七八岁,但是在儿时的记忆里,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得压岁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那时过年穿一身蓝色或者是灰色的棉袄,已经是相当奢华了,对联是请人书写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这样的内容:“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大红的纸、浓黑的毛笔字是那样的醒目。当然,放鞭炮是孩子们最热衷、最兴奋的事情。
而年夜饭,是渗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一幅永不褪色的浓郁民俗画,团圆的天伦之乐,在除夕中总是那么坚执地占据人们的心房,不论是孩童还是老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巨贾,都会在年夜饭的团聚中最大限度地释放亲情和快乐,都会被那种相互感染淋漓尽致的欢乐情绪和浓稠温馨的气氛,包围淹没起来。
依稀记得,一走进腊月,父母亲都是处于紧张而忙碌中,他们要准备好一大家子正月里的饮食菜肴。赶庙会,采购过年的物品;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包饺子等等。所以,厨房始终是热气腾腾的,家里的鸡鸭鱼肉等各种食品,已经是琳琅满目,可是母亲还是在不停的念叨着,盘算着,还有什么没做好,还有什么没买回……
年夜饭,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喜宴——这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千家万户,万家灯火阑珊,灯火闪烁,家家户户就是一个由新衣,春联,鞭炮,年画,装扮成的欢乐小巢。辞旧迎新的年夜饭,照例由父亲为主运作好了,大盘小盘,大碗小碗,依次排开,丰盛的酒宴,由父亲召集大家围坐在桌边,笑嘻嘻的说两句,便开始了,这几乎成了一种重要的仪式。一家人坐在桌旁,彼此环望一眼,传递温馨,驱挡寒意。我想家家户户都是如此,中国人的年夜饭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集体团聚,一代一代,传承开来,岁月更迭,未曾改变。
我感觉吃年夜饭时,一家子人不分男女老幼地围坐在桌子旁,没有拘谨,有的是充满祥和的人间亲情;没有山珍海味,有的是醇香袭人的普通酒和香味扑鼻的鸡鸭鱼肉。举起筷子,似乎就拨开温馨的生活和甜蜜的日子的帷幕;端起酒杯,仿佛就淹没了一年中的艰辛与劳苦。大人们这时总是那么宽容和关爱,他们一边慈祥地注视着孩子们玩闹,一边拉家常。孩童们则将欢呼雀跃的心情表达在嘴巴上,又是大快朵颐,又是叽叽喳喳,又是笑声朗朗,直把大人们闹得也跟着大笑起来,嘴里不停地关照:“多吃点!多吃点!”这一幕情景,是人性和亲情的大碰撞,大交融,它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漫过家舍,与充满祥瑞之气的天地相融相汇。
吃完年夜饭,大人就开始给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了——这也是最期盼的事情。压岁钱是那个年代我们小孩唯一拥有的属于自已的钱,虽然只有五毛、一块钱,但是这样崭新的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和拥有。晚上九点半,已听不到爆竹的炸响了,那份激动与兴奋却久久不能逝去。按照母亲的要求,开始守岁,不能睡觉,有人看小人书,有人讲故事,有人说笑话,直到大年初一的炮仗炸响……
节日的夜幕之下,一桌年夜饭,其实就是一朵绽放的迎春花,也是一朵合欢花,父亲是一瓣,母亲是一瓣,子孙们又各是一瓣。
我们应该记住年夜饭,因为年夜饭不仅是千家万户团圆祈福的盛典,而且也是传统节日优秀文化的象征。芳香四溢、多姿多彩的年夜饭折射着一种精神力量,营造着社会的欢乐和祥和。
啊!儿时令人难忘的年夜饭,永远留在我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