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阳历数日子,便不知道今天是“腊八”。听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吃碗腊八粥才有仪式感,可我们家今天也没有煮腊八粥。这么一想,年味仿佛真的就淡了。等忙完白天的工作和琐事,晚上来朋友圈里盘点下腊八节的节日氛围,年味仿佛又渐渐地浓了起来。
首先我看了一篇介绍腊八由来和传统习俗的文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上古时代,冬季祭祖的日子叫“大腊”,腊月初八渐渐被定为“腊日”,这一天有祈求丰收和预示吉祥的美意。宋朝时,皇帝向大臣赐粥,百姓熬粥馈赠亲友,腊八喝粥已成习俗。腊八粥可不是说指煮粥的食材为八样,赤豆、红枣、莲子、和调、杏仁、花生、糯米、桂圆等等,多的可达二十余种。而南北方喝腊八粥的习俗又稍有不同,北方习惯在粥里加糖,南方则可甜可咸。食材之丰富,烹饪之精细,既体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也展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回顾了这一番历史,我顿觉自己错失了一次传承历史的机会。假如我关注到这个节日,大可昨天晚上就备好食材,在电饭锅上预设好时间,今天一早就可以来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了。自诩为重视仪式感的人,却常常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波逐流”了。
再仔细地翻阅了一遍朋友圈,有心人总还有不少。你看,有好几位晒着自家的腊八粥照片并提醒圈里人:“腊八粥喝了没?”唯一的区别是有人在早上喝粥,有人在晚上喝粥。有人冠以“今天是腊八”的名头,做了自己心仪的事情,吃了自己爱吃的食物。这些都是暖暖的人间烟火味,淡淡地入了心。正如一篇文章里所说,“那一勺勺蕴含温度和情怀的腊八粥喝到嘴里,立刻溢满了我的喉咙,那跳动在味蕾间的韵味,让人唇齿生香……让我从中品尝到的永远都是生活中最简单的满足和幸福”。
当然,在腊八节的习俗里,还有打扫庭院、装饰屋子、采购年货等,可谓正式开启了“过年”的模式。而在快节奏和物质条件越来越优渥的今天,人们对于传统节日赋予的期待早已越过这种旧有的“模式”,通俗点说,不可能将过年的战线拉得太长。我们给予其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大约就是“团圆”。因此,腊八这个词语一旦道出,是否会激起无数游子的归乡之情呢?
“客路人方远,天涯雁欲回”,没有喝一碗腊八粥的腊八节,我感受着别人的感受,在一种陌生的仪式感中咀嚼着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