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 八 情 思
文/ 胡 付 营 编辑 张 君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记忆中腊八节是个特别让人期盼和温暖的节日,因为可以美美地喝上一顿姥姥亲手熬制的腊八粥,那种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每到腊八时节就想会起姥姥熬制的腊八粥和腌制腊八蒜的,那浓浓的味儿令人难以忘怀。
熬制腊八粥是小时候我家腊八的重头戏,更是姥姥的拿手活,虽然平日不做,但每次姥姥做起来照样轻车熟路动作娴熟。姥姥做事情是最善于精打细算,心中很有计划的,她早早地将自家的大枣、红小豆、扁豆绿豆、红枣以及提前从集市上买来的大米、花生米、枸杞子和小米宝贝似的经常拿出来晒一晒,挑选干净。冬日的阳光下,姥姥笑眯眯地望着面前摊放着五颜六色的种种作料,如数家珍般挑挑这个选选那个,满脸的皱纹渐渐舒展开了,我也似乎已经闻到了那腊八粥的浓香味了。
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姥姥将不易煮烂的绿豆、红小豆和扁豆用小磁碗量好了数量放在黑磁盆里洗净后用冷水浸泡,但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熬出来的腊八粥就没有香味了。早饭后不长时间,太阳懒懒的,还没有多大精神,可姥姥便系上围裙忙活开了,刷锅、清灶、劈柴,有条不紊。姥姥喜欢用较厚的铁锅熬粥,熬出的粥味道更独特。她总结的经验是一碗作料四碗水,文火慢熬,水要一次加足,熬粥过程中不得再添加。我总是跟在姥姥后面一趟趟的拿柴火,盼着多加点火以便早点喝上腊八粥。熬粥时姥姥总是找些硬一点的木头当燃料,这样火候不是很大而且烟少不呛人,若是烟大的柴火不但灰多而且熬出来有股烟呛味。灶里的火红红地舔着锅底,一闪一闪映着姥姥清瘦的脸庞,缕缕青烟顺着烟囱飘向蓝蓝的天空,似一幅温暖的画面展现在眼前,铭记在心中。锅里慢慢有了咕嘟咕嘟的声响,伴有香味的水汽沿着锅沿向外喷吐着,股股清香味渐渐变浓,溢满整个院落,把冬日的寒风似乎都温暖许多。这时姥姥是最忙的时候,一边不时用勺子匀匀地搅动着腊八粥,生怕粘了锅底将粥熬糊了,一边注意着灶里的木柴和火势。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帮忙看着灶里的火势,生怕木头烧尽了。姥姥告诉我,锅开了的时候要渐渐将火势变小,这样才能将各种豆类慢慢煮透熬透。最温馨的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腊八粥的情景了,暗红色的腊八粥色香味美,伴着阵阵欢声笑语,姥姥终于可以坐下来品尝自己的成果了。我偎依在姥姥的身旁说功劳也有我的一份,全家人乐地合不上嘴,冬日的幸福莫过如此。
腌制腊八蒜就简单一些了,姥姥一辈人的理论就是:只有腊八节这一天腌制的腊八蒜才是最好吃的,颜色是最绿的。姥姥专挑红皮蒜进行腌制,好像这种蒜腌制出来颜色最好看。将蒜去皮洗净晾干,放入擦拭多遍的瓷坛里,倒入从集市上购买的好一点香醋,香醋液位刚没过蒜瓣加盖密封就可。为了保证腊八蒜的腌制效果,姥姥便约法三章,平日是不允许动坛子的,就是腌制好的腊八蒜也得用专用的勺子捞取,否则腊八蒜不能长时间留存。等到除夕的饺子一下锅,就轮到腊八蒜隆重登场了,我小心奕奕取出坛子,像是抱了一坛陈年的老酒,更像是抱着一季的收获。开封后伴有香气的腊八蒜就上桌了,湛清翠绿晶莹剔透的腊八蒜香脆可口,就着年夜的饺子,从心底里佩服姥姥的手艺。
腊八粥、腊八蒜虽然现在极为平常,但那种家的味道与温馨却是值得怀念与珍惜的,让幸福的味道更是日久弥新。
农历2019.12.8日腊八节 君越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