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篇小说《不平静的乡村》序
文/莫伸
读夏崇庆的长篇小说《不平静的乡村》,觉得很难用几句话来评价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无论是在艺术的结构上、语言文字的表述上、包括生活事件和人物细节的筛选上,都优劣互见。阅读这部长篇时,我时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但也时时感到遗憾;有时觉得书中的氛围太消极了些,但转而又透露出丝丝缕缕的亮色——问题在于,如果是一位写作的行家里手,这种不着痕迹的转换是艺术处理的结果,但我感觉他不是,他是兴之所致,纵横捭阖,结果就既有出人意料的神奇,又有令人扼腕的疏漏。我自己的体会,真正的好文章,尽管人物和故事一波三折,翻江倒海,但总体仍然有一种内在的、均匀的铺排,而夏崇庆的行文却并不是精心地进行了这种手法高超的艺术铺垫,他只是兴之所致,飞花万千。
在村民家走访
这恰恰就是我难以对这部小说做出一个准确判断的为难所在。
先从优点的角度说。
相当生活化是这部小说突出的优点。
通篇读来,整部小说生活气息浓郁。浓郁到什么程度?它让人一读而知,作者一定是在基层乡镇长期工作过的。为什么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书中写到的许多基层乡镇干部的生活和工作,是那样的扎实,那样的鲜活,这种扎实和鲜活仅靠艺术家脑子的灵活是根本编造不出来的。我们常常说写小说需要艺术和需要生活。艺术可以去学习,去领悟,甚至可以靠灵气去模仿。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其实生活一样,它同样需要下大的功夫去了解,去熟悉,去领悟和捕捉。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生活,这丝毫哄不了人——亲身经历和采访得来会不一样,认真采访和偶尔的道听途说又会不一样,而道听途说和凭空想象还会不一样——它就是这样一层层地逐渐深入也逐步深刻起来的。这种内在的质量和份量是那样顽强,也那样不着痕迹地蕴涵在字里行间。夏崇庆笔下的乡镇干部,包括他笔下那些与乡镇干部打交道的农民们,无论人或事,都能够让你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整部小说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他笔下的乡镇干部们是那样的有血有肉,那样的活灵活现,爱说荤话的老龚,机灵活跃的小胡,含蓄内敛却又多情的欧阳,包括工于心计,为得到职务提升而玩尽政治手腕的吴乡长——可以说,他们的形象丝毫不高大,灵魂也完全谈不上高尚;但换个角度,他们也同样不恶劣,甚至不平庸。他们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由于各种偶然或者必然的机缘,被置身于乡镇这个岗位,又在这个岗位上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着,他们和农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有着自己的正义感和面对社会负面的无奈——当农民们辛苦一年收获的烤烟终于出售时,面对着肆意压价的收购人员,他们愤怒地为农民呐喊;但是面对着让他们哭笑不得的农民的刁蛮和无赖,他们同样想出各种古怪高奇的办法以牙还牙。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嗜好:贪杯、刁钻古怪地捉弄人、说黄段子、却也始终兢兢业业地走进山村,不误工作。他们都渴望着建功立业、被人欣赏,甚至有几分贪婪地企盼着前途,企盼着被人欣赏和得到擢升。为了职务的擢升,他们按照各自的性格,或者逆来顺受;或者八方讨巧;或者请吃请喝;或者拉帮结伙;甚至金钱开路,不择手段。
夏崇庆和村民们聊天(左一为夏崇庆)
面对着这样一群乡镇干部,让阅读者同样哭笑不得,该怎么去评价他们呢?
想来想去,正是乡镇干部们这样一种复杂、多面和多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复杂,生活的多面和多元。从这个角度去衡量,《不平静的乡村》几乎是力透纸背地为我们展示出乡镇生活的原汁原味,也通过这些原汁原味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中面临着的苦恼、奋斗的艰辛和解决不了问题时的无奈,以及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变通”而受到的追责等。整部小说通过丝丝缕缕的细节,在表现乡镇干部平凡甚至平庸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朴实、乐观、豁达,以及无私奉献的工作氛围和内心境界。
就我的感觉,目前陕西写小说的人已经很多很多,但是真正把生活写扎实,或者说把生活写得像生活的人却不多。许多作者苦心孤诣地进行着写作,到头来给人的感觉却是无病呻吟。从这个意义上说,夏崇庆的这部小说,是以深厚的生活为基础而写出来的。
中间为夏崇庆
再说这部小说的缺点。
前面说了,《不平静的乡村》非常生活化,是一种近乎“原汁原味”的生活。
但恰恰是过于原汁原味,使它失去了主次的权衡,缺乏了艺术的铺垫,使整部小说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随意挥洒,以致零切碎割的感觉。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还不善于把笔墨集中在最主要的人物和事件上,而更多地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掩卷细想,他写了多少事呀!忽而动员农民种植烤烟,忽而狠抓计划生育,忽而应付上级检查,忽而安排抗洪防灾——可以说,从中央最高层下来的千道指令,都统统要从乡镇这个卡口传达;而从农村最基层反映上来的万般问题,也统统要从乡镇这个渠道朝上反馈——生活有多么复杂,乡镇工作就有多么复杂;事物有多少头绪,乡镇工作就有多少头绪。这确实是真实的生活,也确实值得去反映。但同时,真正高明的作家,一定会从这说不全道不完的千头万绪中抓住最关键的环节,把所有细碎的“串珠”一粒一粒地串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和完美的“项链”,而夏崇庆显然还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这就使得我在阅读中,多多少少地感到了“臃”和“散”。
所幸在于:夏崇庆很谦虚,他还在删减,还在修改,还在不停地、尽最大的努力完善作品。
在村民家走访
最后说句题外话。
夏崇庆这部小说,实在是啃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今天中国的农村,正处在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化中。这种变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展现和推促,随着各项政策的迅速落实和放开而更加突出。它使得今天的农村呈现出一种繁荣与凋敝并存,优点和缺点同在的复杂。有人说:今天农村的生活,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呈现出一种丰富、活跃、多元;也就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呈现出复杂、曲折、困难。改革开放前,一个户籍制度,把中国农民卡得死死的。他们就是想到城市要饭都必须开介绍信,都被四处围堵,斥为盲流;却也恰恰是因为这样一种严管政策,使得农民家家户户都安心地守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给了农民以充分的自由,给了他们发展自己的广阔空间;却也恰恰使得他们一个比一个更迅速地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从而使得农村变得空心。从前,农民交公粮不仅是天经地义,而且还要交购粮。即使这样,政府还要尽一切努力来防止农民们瞒产私分;如今不仅不需要你交公粮,而且千方百计帮助你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帮助你脱贫致富。但也恰恰是千方百计的帮助,让一些农民理直气壮地觉得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物是正当的——不仅于农民,干部同样如此。从前三天两头的政治运动,搞得人人自危。那时候往往谁说错了一句话,便动辄五花大绑地被抓起来,结果吓得人人自危,个个不敢。干部中间歪门邪道的事情也就出得比较少。如今给了干部做人的自由,不在个人私生活上打棍子抓辫子,结果一些干部的胆子就大起来,不光吃喝无度,而且任性用权。事物的复杂和两面就是这样。政策太硬,伤害了无数人;政策太软,同样会伤害无数人。所以真正的好政策从来都不应当“极左”,也同样不应当“极右”。而必须在一个合适的度上。这个合适的度于民众,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好他们的生存;于干部,能最大限度地束缚住他们的贪婪。话说回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翻来覆去,始终在这中间探索和徘徊。最终会找到一条什么样的好路子,还有待于长期实践,绝不容易。
话扯得似乎有些远。但夏崇庆的小说《不平静的乡村》带给我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小说能够引发我这样多的思绪,又何尝不是一种厚重,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2018年6月8日星期五
2018年11月23日星期五修改
在扶贫捐助仪式上(左一为夏崇庆)
作者简介:
莫伸。作家、编剧、导演。出版个人专著20部。有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及多部中短篇小说。小说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逾10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及广播剧。
影视作品有自编自导的电影《古路坝灯火》等,长篇电视连续剧《郭秀明》等。亦获多种奖项。如夏衍电影剧本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巫山“神女杯”优秀故事片奖、陕西省首届文艺创作大奖等。作品逾100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