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见闻《四》
家乡的桥
一一一一一一乡音
桥,是江河湖海的这端连着那端的通道。
桥,是人间通向美好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神州大地上江河湖海处,有着难以可计的大小桥。这些桥,有的是古色古朴,别具一格,有的宏伟壮观,大气生辉,它既是物质世界的见证,又是精神层面的象征。

在作者美丽的家乡湖北英山县红山镇东汤河村,因为桥,最近爆出一条新闻,村里投资30万元,建起了一座钢结构的钢板桥,结束了乡亲们过河难的历史。英山县电视台对此作了专访报道。一桥通向南北,形成了一副精彩神奇的画卷。
东汤河村是嵌镶在大别山南麓上的一颗明珠。全村近500户人家,千余乡亲。这里地处深山,北高南低,东西向由河口至丝茅岭达两公里的居民街。在这块热土上,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民风,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腾飞的新时代,家乡旧貌换新颜,家乡人民享受着脱贫奔小康的幸福。你看,这里是久负盛名的天然温泉之乡,是闻名全国的热带罗非鱼产业基地,是纯天然绿茶产工销一条龙的美丽茶乡。国道“318"和武英高速贯穿全境。一条由北向南流向的百里东河,玉带似的飘到村前,古老的大河,流经村上游便突然高兴起来拐了两个弯,它悠荡的清泉流淌经过县城至美丽的白莲湖〈库〉汇聚后奔向长江。多好的美丽家园啊,它是作者这个游子心灵里永远铭记写不尽的乡愁。

可就是在这个拐弯处,千百年来,给大河两岸的乡亲带来酸楚,乡亲们饱受隔河之苦,几百亩良田的耕作,连片的山林翠竹和茶园,连牛儿,羊儿也在望河愁叹。作者从记事时起,便目睹着乡亲过河难的苦衷。因为淌水而被卷走的生命,记忆犹新。即便是用一些木板和木杠串起,在水深流急的河面上,打起木桩,支起独木桥,也难逃厄运。

每年的洪水期,便将这些木制品无情地冲毁卷走,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孩儿上学,种田摘茶,放牧牲畜,甚至买卖山货和日常生活生产资料用品,不得不淌水游向对岸,犹为三九严寒的隆冬,刺骨的冰流把人们的脚腿冻得红虾子似的。这种难言之苦,只有经历的人们,才品尝到果中的苦味。乡亲们望啊,盼呀,都在期待有一座良心桥来结束游淌过河的历史。

2018年秋,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胡知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铁了心解决过河难作为上任的第一把火,他带领村干周密规划部署,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吹响了建桥的号角。干部铁了心,村民有信心,架桥有共心。他们风雨无阻,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搬运器材,河面水下作业,分秒必争抢战洪水期,打桩支架,艰辛地操作,不到一年时间,一座钢板结构的新桥问世,龙似的舞在河面上,栩栩如生。

桥,在乡亲们眼里视为珍品,山乡里欢歌雀跃,乡亲们赞喻着这是一座铁心桥,连心桥,脱贫致富桥。一位73岁的袁大爷行走在桥上,苍老的眼神里流下了热泪,伸出拇指逢人便说,这是共产党给的温暖,是村里干部务实干真事的铁证。
桥通了,人心齐了,干劲更足了。就在这一年里,支书胡知胜带领村干徐超,石国庆,祝小红团结一心,悉心为民,在村里,先后组织村民搬掉了沿街两旁的一些横七竖八的老掉牙的土砖茅房土厕,展开了一次厕所革命,如今的村街整洁一新,花廊代替了昔日丛生的杂草,走进村里,山水林田电路楼院焕发山山美色娇艳的新感觉。

村里还在建桥的下游500米处,在县有关部门投资380万元支持下,督建了一座栏河坝。栏蓄的河水形成了一个自然湖,水清碧绿,乡亲们借助水面放养了许多鹅鸭,成群的野鸟湖鸭,流莺,阳雀水中嘻戏,那成队的白鹭不时停歇在电线上.树头中,窥视着湖中水面上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一个自然生态美的家乡,越来越被众多的游客腈睐,一个康养新模式正在这里形成。

更为令羡的是,他们依桥开辟富路,依托温泉办产业。为帮助周围乡邻脱贫致富,村里投资70万元,在温泉地带原有的基础上,续建扩大了30亩水面的罗非鱼养殖基地。目前己有150万尾罗非鱼苗越冬鱼池里,来年4月中旬将满足武汉,黄石,安徽岳西订单客户的供应。己是年近岁尾,这里的罗非成鱼价赚味美,成了游人的抢手货,钓客纷至沓来,浓郁着山村里年味的新气息。罗非鱼的养殖,幅射带动周边200多名脱贫户务工,为脱贫户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岁月的长河滚滚向前,在猪年流程走完之际,支书胡知胜一班人的心中在筑起新梦,正在努力前行。作者无不感叹村里日新月异的每处新变化,每件新鲜事,美丽的家乡,祝福你,明天更美好。我爱你,美丽的好家园,我爱你,东汤河。
2019,12,22日采写于东汤河

作者简介:乡音,湖北英山人。曾当兵6年,长期任办公室工作。喜爱读书,是一个用文字跳舞的爱好写作者。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瞭望》,《光明日报》以及《湖北日报》等全国和地方六十多家报刋电台刋发过诸多作品,並被《湖北日报》,《黄冈日报》授予过连续多年模范通讯员,其作品多次获奖。

主播:王丽霞 微信名 笑笑 郑州市巩义人一个喜爱诗歌,喜爱散文,喜欢朗诵,喜欢文学的一个平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