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 寻
文 / 吴树成
红尘滚滚苦追寻,上下十方徒费神。
好色不淫方近道,见财无意可言真。
书观一页聆贤语,酒饮三杯动躁心。
且去登山流老汗,巅峰独立瞰流云。
【关于诗题的说明】
~~有朋友说“犯题”了。
因为题为《追寻》,正文中又出现“追寻”二字,故曰“犯题”。他说的有一定道理。
个见:
咏物诗绝不可犯题,即:咏梅诗中不得出现梅字~~咏柳、松、竹、菊、兰……及他物尽皆如是。
非咏物诗,似乎不存在犯题不犯题吧?
王静庵云:“诗本无题,诗有题诗亡,词有题词亡。”
我们看看:
《古诗十九首》,篇篇无题。
《诗经》亦无题。
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实际上无题。
陶渊明写了多首《饮酒》诗,正文与饮酒无关,题为《饮酒》,其实无题。
李商隐干脆就直接以《无题》为题。他的名篇《锦瑟》仅取开头两字为题(锦瑟无端五十弦),实为无题。
还有我们常见的以《有感》《感怀》《偶成》《抒怀》……等等为题的诗词,实为无题。
唐末五代以后,词兴盛,词统统无题。至于我们看到有的词有题,如苏东坡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等等,那是后人加上去的。
再后来,人们作诗填词又大多有题。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任何一个东西一件事物,总得有个名称,这样,讲起来用起来才方便。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对你说:“把那个拿给我。”话语中的“那个”就是指的该物件,但是没有名字。任何东西都可以叫“那个”,所以就显得很不方便。诗词作品也是一样,给诗词命个“题目”,不过是取个名字作个标签,叫起来方便些罢了。
于是,后来的情形就是:诗的题目(标题)本无,但也可以有,有题无题都不碍事。
值得强调的是:诗的标题不等于主题。如现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题为《雪》,但主题并非是“雪”,雪的意象在词中只是一个引子罢了。诗词不必有标题,但主题必须有,否则就不成其为诗了!之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当下有相当一批作者太前卫~拿电脑软件~机器人写诗,因机器人无情感,故写出来的诗词杂乱拼凑,自然就没有主题中心。又因为诗词的表现方式都是“跳跃性”的,跳跃性分有理跳跃和无理跳跃,有理的跳跃才是诗,无理的跳跃就是胡言乱语一堆,而胡言乱语一堆从表面上看跟诗很相似,而这样的作品竟然蒙混过关,登上《中华诗词》以及省市刊物,令人无语!~当然这是题外话。
下面言归本传。
拙作《追寻》,其实属无题诗。本篇取正文中两个字为题,与李商隐《锦瑟》一诗的命题方式相似。当然,拙作《追寻》的主题其实正是“追寻”。追寻什么?追寻一种宇宙人生的真谛、修身养性的境界。但主题与标题可以是一回事,也可以不是一回事,总之与咏物诗的“不得犯题”不是一个概念。
拙见是否成立?欢迎批评指正!
【附】
严羽说:“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说的“理”指生活中的常理。就是说:不是书读得多学问深的人,诗才写得好;也不是客观事理懂得多的人诗才写得好。关于“别才”说来话长,就不说了。现就“别趣”举例如下:
“白发三千丈”~这是无理的,但这是诗。
“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是无理的,但这是诗。
“黑云压城城欲催”、“一泓海水杯中泻”、“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昆仑)……按常理都是讲不通的,但按诗理就恰恰是通的。
上述例证表明:诗有诗理,诗理不等于常理。
严羽说的理是常理,不是诗理。
对懂得诗理的人,方可与言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