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篇小说连载
爱情模式
第二章
逯家驹著
当时,校长刘正、区党委书记邢时也在座,一听这话,他俩的脸都红了。开发区人大常委委员问她:“何以见得?”她不假思索地慷慨陈词:“我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们买车不但有车补,而且每月还有300至500元的油补!而我们教师呢,同样是公务员,就没有这个待遇!所以我们教师的地位没法儿和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比。” 邢时终于忍不住了,像煞有介事地反唇相讥:“区人大来咱们学校了解教师的地位状况,怎么扯到车去了?要严肃些嘛!”艾艾更是步步紧逼:“车的问题就足以折射出教师地位的低下!还有一个问题,作为区级领导和校级领导,居然视而不见!”
说完,她观察了一下几位委员的反应,发觉他们似乎没有要阻止她继续说下去的迹象,就接着说,“那就是,我很可怜我们学校那位代课教师,她是替一位休产假的老师代课的。她一个月才开1000元工资,而你们政府机关的月工资又是多少呢?不用说工资了,你们一年光奖金就几万元之多!这是何等的反差!而且你们还心安理得!这就是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还远远没有提上来!代课教师也是教师,也是人!”一阵狂风暴雨过后,会场一片死寂……
邢时终于坐不住了,站起来说:“各位人大委员,各位老师,开发区党委可能有的地方照顾不到,没有及时地和学校协商代课教师的工资应如何发放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承认有一定的疏漏。但是,也不至于把座谈会开成这个样子吧?这是开会吗?这纯粹是在打嘴仗!我为今天发生了如此荒唐的事情感到很遗憾,也为我们的个别老师扮演如此不光彩的角色而失望!”委员们没有回应,只是一直用笔记着什么。
这时,只见艾艾分毫不让,做出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举动——她霍地起来转身就走,口里不屑地吐出:“感到遗憾和失望的恰恰是我!看这架势书记大人并没有诚意解决代课老师工资的问题,所以我主动退出,不影响你们开会。”说罢扬长而去……校长刘正忙站起身来劝艾艾不要太冲动,但是已经无济于事了——只见艾艾回转身朝他轻蔑地一笑,毅然决然地离席而去……
在场的人无一不被艾艾的言谈举止所征服!甚至包括校长以及那位开发区党委书记邢时。这场“民意调查会”不欢而散。会后,刘正想找艾艾谈谈,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也就没有谈成。不过他认为,艾艾刚工作一年就如此令人意外地展示了个人魅力,不愧为一匹黑马!将来应该是学校的一个干部苗子!他有些欣慰,因为这位魅力四射的姑娘毕竟同他跳过舞。至于她所提到的代课教师的工资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再给涨500就是了;车补、油补呢,那是全国的事,他刘正也说了不算。
这样想着,他心里也就释然了……艾艾在学校不主张“问好”以及主张“喝生水”,她自己认为并不是什么出风头,并不是炫耀和张扬。“问好”,过于机械过于麻烦,而且不能仅仅通过问好就证明学生就如何如何尊重老师了;喝生水,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尤其体现在日后——在没有开水的情况下喝了生水也不会坏肚子,否则一直不敢喝生水迟早会遇到麻烦的。
日本人就是由于太注意所谓的“卫生”,曾一度无论吃任何蔬菜水果都用高锰酸钾清洗,结果使人体内的防御功能逐渐退化,偶有一次忘记了清洗抑或洗得不彻底,便患上了胃肠炎,也因此死了不少人。
后来日本人不再用高锰酸钾了,因为害怕再死人。所以艾艾就觉得让学生在生活中磨练磨练、磕打磕打很有必要。她认为,对学生越加保护、越害怕他们得病,可能他们真的就越容易罹患疾病。她对“德智体”的排序很是不服气。她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生命没了,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想拥有一个有质量的生命,首先就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或身体羸弱,或疾病缠身,都不是一个“有质量的生命”。
艾艾主张把“德智体”的顺序调整一下,即改为“体德智”。她还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每天同学生一起做广播体操,坚持雷打不动。全校113名教职工,只有她艾艾自己和学生一起做广播体操,实在是太不协调。但是,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陪伴着3000多学生,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做操,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每节操的举手投足,都将她美妙的身段和女性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艾艾不但天天和学生一道做操,还要求本班学生不要“出工不出力”。她说,广播体操是经过专家研究论证,并且被实践检验了的锻炼身体的最佳方案。如果做不到位,只是比划比划,那就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衡量到位的标准,就是体操刚一结束测心率,每分钟必须120次以上,否则就是不规范。她自己是这样做的,因此她拥有美妙的身段,更有康健的体魄。她的学生也没办法,只得依她。她对全校教职工不陪学生做操这一现象深感遗憾,但全国都是这个模式,她小小女子又如何能扭转乾坤?她有自知之明,所以她独善其身,我行我素,自得其乐。
执著的性格使她对什么都敢问为什么。她对读初中时教材中的一段注解很不服,一直耿耿于怀;当了高中教师后,她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某刊物上。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惹得业内人士大为不满,更激怒了一些资深学者向她发难,怪她“没事找事”。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别枝”非“树枝”》,内容如下: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蝉鸣……起了阵阵清风……在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其实,岂止人教版教师用书,纵观所有有关资料的解释,都别无二样,且沿袭了近千年,更有“继往开来、坚定不移”之势。私下里想:凡有些名望的词人在填词时一定缜密又缜密、推敲再推敲,绝不会信手写出模棱两可或很牵强的东西让读者乱猜。况且像辛弃疾这样的“大腕”词人,就更会对作品字斟句酌了。故此,笔者对上面提到的《西江月》首两句的解释不敢苟同,以至于耿耿于怀至今:“别枝”为何这里就作“树枝”而在别处可作“另一枝”呢?依我看,它既不是“树枝”也不是“另一枝”。“别枝”就是别枝——离别了枝头。那么,是什么离别了枝头呢?显然是“明月”;而月亮又是如何离开枝头的呢?原来词人“夜行黄沙道中”“月亮走我也走”,自然在人的视线里,月亮“离别”了枝头,同人一齐向前走。待词人再转过脸看时,原先那枝头上已不见了月亮,而当你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再朝树上看去,月亮肯定还停在树枝间。至于“鹊”缘何惊飞,若按通常的解释——是因为月光太亮。这让笔者抑或更多的人匪夷所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