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小村之恋
李兴正

眼看着就到年底了。
紧一阵慢一阵的北风里,他站在高高的红雁渠的堤坝上,久久俯视着眼前的北十户村。一想到就要离开这个两年多来让他日日魂牵梦萦的小村庄,他的泪水便又一次潮湿了双眼。
虽说他才46岁,但由翻皮黑棉帽、黑黑的瘦脸、灰色脖套和灰蓝色的棉衣棉裤裹着的中等身材所构成的这么个“组合”,叫人怎么看他都是个老头儿。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灰不溜丢的“团子”,内心燃烧着的却是神圣的使命。他就是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优秀教师、山东省广播电视局驻莘县王奉镇北十户村的“第一书记”叶效刚。
2017年2月22日上午,当叶效刚顶着满天雪花兴冲冲走进北十户村时,处处破败凋零的村容村貌使他陡然想起了一首老歌:“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男人为你累弯了腰,女人也为你锁愁眉。”地处黄河故道盐碱沙化滩涂上的北十户村,到2016年还没啥集体收入,常年靠天吃饭。村支书岳贵祥陪着笑脸只召集来十几个党员跟“第一书记”见了个面。没等叶效刚说完这次抓党建促脱贫的驻村任务,狐疑和嘲笑便向他喷来,“别罗罗些没用的,你要能让俺喝上甜水浇上地,算你有真心、有本事!”
原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北十户村才靠着引黄入鲁工程的产物——红雁渠,告别了喝地表水的历史。红雁渠供水量很少,大部分农田用不上水,而“小农水工程”打的井都是咸水,用它浇上两遍地,庄稼就死掉了。后来,村里接上的自来水发咸,村民一喝两摇头。也曾有两任村干部以村民集资形式开挖灌溉渠,却都因资金缺口大而泡了汤。“缺好水”成了最大的穷根儿。

“不挖掉穷根儿,什么工作都无从谈起。”叶效刚带领村两委开启了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的奋斗历程。当年3月,穿过王奉镇修建青兰高速的消息传来,叶效刚赶紧求助镇党委出面与施工单位签订了高速修路供土协议。此举不但使北十户村攥到了开渠灌溉的所需资金,还额外创收24万元。6月份,他们又筹集到70万元,一口气打了13眼甘甜的深水井。弹冠相庆的村民们头一回向村干部竖起大拇指。
“驻村以来,效刚同志肩周炎、胃炎、心率不齐等各种病症惹了一身。他一直咬牙挺着,就为了圆满完成使命。”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工会主席方明所对记者说,责任如天、智者不惑。叶效刚抓住并猛攻主要矛盾,把这个由来已久的“穷散乱”小村带出了泥泞。在他和村两委的勇于担当下,这个村两年来已搞起大棚种植项目、修起环村和村际道路、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文明乡风讲堂”活动、庆祝农民丰收节文艺演出、设立孔子学堂,也都无不春风化雨,把小村渐次推向文明新高地。
“现在群众和村干部真正一条心啦。”村支书岳贵祥告诉记者,在叶效刚的贴心帮助下,这个村成立了瓜果种植、木门生产加工和汽车坐垫加工3个合作社;创设了农民学校、产业技术学校,还召开了产品对接会、展销会,“俺们的美丽幸福乡村建设现在很热闹!”
“希望的种子埋进了土壤,沙土地里孕育出芬芳,我们走在小康路上,幸福的大道多么宽广。”此时,叶效刚哼唱着《北十户村歌》,冲着记者忘情地笑了,“快离开村子了,可那3238亩耕地还大有作为。一想到跟她分别,心里老大的恋恋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