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即将离开的当天王利在学校会议室与同志们做告别讲话。)
不知不觉,王利被调走离开苏东中学已经一年过了。回想起曾经一起工作的一些事情,自己还是情不能已。
王利应该是1999年参加工作的。那时候,学校班多老师多,语文老师也多。在自己的印象里,她很是能干,从初一上到初二很快就开始带毕业班了,而且她带毕业班的时间也挺长。那时,妻子和她都带毕业班,因此,她俩的交集自然就多。妻子回来后会时不时说说他们毕业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些事情。所以,虽在一个学校,当时对她了解的还是不怎么多。所谓的了解也多是从妻子那儿听到的一些情况,久而久之,好多事情今天回忆起来的的确确已经记不起来了。
后来,王利走上了领导职位。这里必须说的是,妻子的课程能够从毕业班被调整下来,再由带语文再到带政治呀历史呀,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妻子的身体明显有些不适,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带毕业班,身体一定会吃不消的。所以,妻子能够在工作上得到学校照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要得益于她,是与她的关助分不开的。因此,自己在此必须得感谢她才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她任职期间,她一手负责出了好些回校刊。因为自己喜欢舞文弄墨不说,还让自己班上的学生坚持写日记。在为校刊要选稿子时,有时在内容不够时王利便不能不让我出力了。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于我,有米不说,在某种情况下,连我自己都觉得堆米成仓——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因为在校刊里面选进个人班上的学生的作文日记数量过多的话,自己担心会有同事说闲话。在这点上,记得王利是毅然决然地支持自己,她说:他们没有是他们没有,不能让校刊里没有多少内容呀!你的多就多选些。这话自己至今还记得。当然,这对于自己的学生而言,怎么不是一种激励呢?还有,自己也会将自己觉得写得得意的的文字放进去,除了显摆一下外,在个人后来评职称时还是起了一些作用这话就不多说了。
今天再来回想起来,自己觉得,这不论是于公于私,于自己于学生,经她手办的校刊都有着难以忘却的纪念意义。因为,只有文字才可以久传,也只有文字,才能更好的回忆与纪念。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己觉得她就是苏东中学的校史整理官。虽说这个官职从来不会被人认可,更不会名正言顺地给她冠以此衔,但她所做的工作而产生的影响一定会在若干年以后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王利除了干好她的职务内工作以外,自己这里还要再说的是在她任职期间,她为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好些次大型活动。自己记得的就有诗文朗诵,校园文化艺术节,汉字听写大赛。好些活动正是有了她的协调、组织、领导和参加,因而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师生和不少家长里面反响也很大。
王利在苏东中学工作时间长,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更何况这边还是她娘家所在地。记得自己得知她要被调走的消息的时候,就见她与另一位同事哭得鼻一把泪一把的,让在场的其他同事为之动容。
2018年10月26日,对于苏东中学来讲,是一个复杂之时,因为出现了教师奇缺的情况;对于王利讲,又是一个特别难忘的日子。从此,她要离开近二十年朝夕相处的学校,朝夕相处的同事去县城跟前的另一所初中了。
就在自己早就打算为她写点文字时,恰巧碰上她有事回这边来了。又一次,她和自己,妻子三人难得地坐在笔者的屋子里闲聊了好一会儿。大家一起说工作,说身体,说孩子,真觉得光阴飘忽,不忍回忆。由于她好不容易回来了还要见见其他同事,于是不能不又起身离开。
在此,但愿她能够在那边和这里一样,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她的能力,将那里的工作搞得如鱼得水,轻松娴熟,为教育事业再添力量。
感谢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