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必胜

李必胜,1949年10月出生武汉,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职称。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诗词世界》签约诗人,湖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会员,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其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词世界》、《湖北诗词》、《荆楚对联》、《武汉诗词联》、《编钟》等刋物。曾先后荣获“中华诗词传媒大奖赛”金奖及“中华诗词第十三届天籁杯大奖赛”特等奖在内的各种奖项,并撰有十余副楹联镌悬于武汉大社区百步亭景点、亭台楼阁。
精骛八荒开椽笔 神游万仞续华章
一一一读胡传宏先生近作有评
新近在诗友群里欣赏了胡传宏先生(号锦川)一组湖南行组诗,按行程与刋出的时间算来,近二十首诗词(曲)三两日之内一气呵成,可谓洋洋洒洒,尤为大观也!余心奇之,遂一一拜读,犹如亲临其境,收获颇丰。想就其感想,与诗友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也属一乐事也!面对似锦繁花,不妨撷其一二,与诸友分享吧!其一:《七律.长沙清水塘》。诗曰:寻觅多年清水塘,繁花石径散幽香。湘区特委农工引,革命家庭事业忙。临別有情题战友,归来无望慰骄杨。故居淑气依然在,福地竞飞双凤凰。纵观胡老先前格律诗,大多以藉古喻今、用典托意之法,其诗味浓烈,让人折服。然这首七律,一反常态,诗语清新自然,意境独到深远而夺人眼球,究其原由,大概是对伟人而言,尽可能避让虚空而写真写实为好吧,诗人深谙此道!起首两句,写诗人夙愿已成,所访之地花径散芳,清淑之气扑面而来,引人入胜。颔颈两联承上启下,高度概括,描述了毛泽东、杨开慧以及满门革命志士的丰功伟绩,其间点及了1923年毛、杨挽手分别于清水塘时的赠诗:“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诉……”以及革命胜利后于1957年那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其实杨开慧生前与毛泽东之间的诗词多有互赠。写伟人可歌可泣的伟绩丰功的同时,不乏其忠贞的爱情,意在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人物品格的崇高完美之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见诗者之用心何其良苦、高明!尾联尽管显得平直,但切合稳妥,无需豪言壮语,刻意升华,倒显得朴实自然,况且“凤凰竞飞”一短语,立意新颖,也将整首诗境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其二,刘少奇同志是我党历史上杰出的领导人之一,这次传宏兄三湘之行,拜访了刘少奇同志故居,欣然赋诗一首《七律.观瞻刘少奇故居》。诗曰:带水襟山炭子冲,花明楼上灿霓虹。富门未改匡时志,弱国长铭济世功。立党无私存壮烈,修身有节树高风。百年放眼沧桑变,音貌长留故里中。如果说诗人写《长沙清水塘》是描真写本,纵横交错,点线结合的话,而这首《访刘少奇故居》则是高屋建瓴,构思恢宏,精准概括。写人物题材,作者给予评价是必要的。这首诗也同样高度评价了刘少奇同志杰出辉煌的人生。诗的首联描山绘水,所临景观,斯人已去,门庭辉煌依然一一“灿霓虹”,点题交待,意在表明逝者的深远影响。颔颈二联,写少奇同志的宏伟抱负、卓著功勋以及高度评价,其中向我们明示了他身体力行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算是点睛之笔吧!尾联总收,不细评,以八字敝之: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综合以上两首七律诗的内容评述,再简要谈谈在格律方面的成功之处,看锦川先生是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诗界皆言七律诗是近代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它犹如皇冠顶上的明珠,可观易,可摘难。说其难,主要指格律。它所要求做到的同时注意禁忌的条条框框太多,诸如全首四联,起承转合,对仗工整,声韵合律等,这是力求达到的,还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但应注意和禁忌的更多,诸如孤平、尾三平、尾三仄、四平头、撂眼(中二联句式雷同、结构性合掌)以及用韵“十禁”(夺、出、倒、重、僻、凑、撞、哑、复、连韵)等等,所有这些,对于胡老师来说,轻车熟路,驾驭自然。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请诗友们按上面所说的方方面面,回头再细细品嚼这两首佳作吧!尤其是两首中颔颈四联,准没错,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面对锦川先生,论人品,我敬佩。论诗品,我还是敬佩!真可谓良师益友,终身难得!
以上浅评陋论,谬误难免,失当之处,恭请诸友指正!
李必胜 二O一九年十一月十七日于武汉百步亭社区麓溪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