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铸魂 长歌当哭
——何小龙长篇小说《纸魂》读后
文/薛亚娟
纸上铸魂 长歌当哭
认识先生,是因他的那首散文诗《回家》。进一步加深对他文字的了解,是他写给甘肃庄浪人民历时34年修建梯田历史的赞歌――2700行叙事长诗《丰碑颂》,我和他相识,也恰是在庄浪县作协举办的一次文学聚会上。
当《回家》的袅袅余音还未散去、当《丰碑颂》节选的朗诵者,如泣如诉的声音还在我耳畔萦绕。2019年3月初的一天,先生说,有一个想法在他脑海盘旋好久了,搅扰得他寝食难安:他想写一部小说。我说,好么,你写,我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能做先生第一个读者,毫无疑问,我是荣幸的。只是不知能否做好先生的这个书童。
先生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了,为确保史料的真实确凿,去书店购置了相关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动笔前一天,先生还专门去了一趟小说中要写的当地自然背景环境――纸坊沟。
先生以写诗为主,语言艺术驾轻就熟,小说涉及面广,属于综合艺术,他能把握好么?人物形象能塑造鲜活么?故事情节能设计得引人入胜么?起承转合能运用自如么?我在心里犯着嘀咕。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
先生写一章发给我一章。别具一格的开头就已经让我眼前一亮,一下子将我带入了小说中描述的那个——清末民初,革命浪潮渐涨而平凉依然被军阀镇守的久远年代。
近日,我又在麦林文学网站重读了连载的《纸魂》全文,合理新颖的巧妙构思、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真实灵动的人物性格、包括人物命运的把握、细致环境描写的穿插、微妙情感碰撞的艺术化处理……无一不在说明一个问题:我当初的思虑是多余的。
当即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我想本真地涂鸦几句。
小说以主人公——北平师范大学学生吴荐轩灵魂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出民国初年平凉早期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同时揭示出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吴荐轩五岁时随逃难的父母从庄浪流落至平凉,住在纸坊沟。这里一些人家,靠开纸坊造纸维持生计。逃荒至平凉后,在夫人袁氏哥哥袁汉存的资助下,先给人打工的吴荐轩父亲吴辛力也开了一家纸坊,靠敦厚的人品诚信,精湛的造纸技艺,在当地手工业界落脚扎根。
吴荐轩在家境略好于自家的舅舅袁汉存的疼爱关照下,入了私塾,一边帮助父母淘洗造纸原材料——收购的破烂,打打下手,一边潜心学习文化知识,最后考上了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本土,在省立第二中学执教。
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横征暴敛、生灵涂炭。面对哀怜的民生,空有满腔热血却无施展抱负之地的他不无苦闷,但并未消沉,经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他,发起成立文学社,传播新文化思想,教授学生写白话诗文,既慰藉自己的内心,也开创教育之新风。这个文学社在以后开展革命活动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宣传作用。
文学社成员的来稿中,有一首字体娟秀、清新淡雅的小诗映入吴荐轩的眼帘。这是同学——文学社社长张元投寄的他姐姐张翊的诗歌。张翊仰慕吴荐轩已久,俩人由此相识,探讨诗文,你来我往,互生爱慕之情,并与日俱增。
1926年7月9日,西北军——冯玉祥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此前,是时任中国共产党北方领导人的李大钊同志,邀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去莫斯科,敦促冯玉祥回国参加北伐战争。冯玉祥对北洋军阀的陋习和腐败非常反感,对孙中山早有倾慕之心,并同情和支持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活动。
同年8月,冯玉祥和刘伯坚、苏联军事顾问乌斯曼诺夫一同回国,集结旧部、重振军旅,明确宣布奉行孙中山的主张。
由于这支新建立的国民军武装力量,支持孙中山发动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对直系、奉系北洋军阀势力构成极大威胁,局势动荡,战争一触即发。
同年11月中旬,冯玉祥率领国民军途经平凉,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孙中山思想和革命主张的活动。随这支部队一起来的政治工作人员共产党员吴天长、翼明信,后来留下平凉,遍撒革命种子,发展共产党员,继续开展革命斗争,并创办了一份报纸《新陇民报》。吴荐轩被招聘为该报编辑期间,进一步接触、了解了革命思想,逐渐与吴天长、翼明信成为革命同志,并肩战斗。他们利用《新陇民报》这一阵地,宣传北伐战争的意义,宣传革命思想。 吴荐轩两次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有力地将革命活动助推得如火如荼。他自己写的悼念李大钊同志的《觉醒》、《播种》、《引领》、《就义》这四幕话剧,更是将革命者的斗志与热情推向了高潮。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孙中山先生的辞世、李大钊同志的就义,大革命陷入低谷。蒋介石叛变革命,冯玉祥和蒋介石一起,自徐州会议后,进行了一系列“清党”行动,大肆追捕与屠杀共产党人。冀明信、刘生贵等几位同志被抓,吴荐轩为营救他们而身陷囹圄,后在被国民党押往兰州途中,被警佐卢俊峰营救失败,跳崖英勇牺牲。
革命者既有革命的壮志豪情,又有身为一个普通人的七情六欲,除了对知己红袖添香的浓墨重彩、对俗艳肉身欲望的轻描淡写,更让人心为之一振的是,对吴荐轩贤内助何玉秀的怜惜疼爱,小说中虽没有用到一定的笔墨去渲染,但这种夫妻间的温馨,在多个章节温暖滋润着吴荐轩每一个普通平凡的日日夜夜。而张翊炽烈的爱情,则在唤醒吴荐轩激情的同时,更坚定了他参加革命的信心与豪情。
因为写到民国革命那段历史,许多历史大事件不能不写。但先生却从小处着手,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展示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背景,通过他们不同的命运,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痼疾,以富有激情的笔墨,讴歌了这些小人物与整个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抗争精神。
先生对主角吴荐轩这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真实,令人信服, 对其妻子何玉秀、对知己张翊、对同学郭诚、对同事方文达、对警佐卢俊峰、对勇士韩勇以及对军阀张召嘉、副官黄林祥、二姨太张兰英、绸庄老板王福贵、风尘女子月月、小琴等配角的描写,虽场景不多,他们出场时,对话也很简洁,但他们却如素描画般,极其传神,其思想情态跃然纸上。
从个人喜好出发,我比较偏爱先生笔下何玉秀这个人物形象。她本是大家闺秀,嫁于吴荐轩后,料理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对吴荐轩体贴入微,她温良贤淑、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尤其是她的包容与迁就,才使得吴荐轩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在教育以及后来的革命工作当中去。她的大方得体还表现在对丈夫红颜知己张翊的接纳,这种大度,非一般女子所能为。所以我说,这虽然是一个不怎么会识文断字的女人,活得却如此的通透。
吴荐轩的知己张翊,青春靓丽,也识大体,还有才情,倒也能在吴荐轩苦闷时,文来字去地舒展他的心情。小说以较多笔墨演绎了他们浪漫的爱情,使气氛沉重的革命小说文本弥漫出淡淡的暖意,如浓重的夜色被月光稀释。
小说除了语言考究、伏笔铺垫收展自如以外,故事情节铺排得合情合理。
小说中写到3次营救。
一次是巧夺志士韩勇人头。韩勇是军阀头目张召嘉当帮统时杀害的抗税农民韩廷献的儿子,父亲被抓时的经过,13岁的韩勇全看在眼里,心中便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后跟梁祯祥学武。粱祯祥身经百战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韩勇,与师父分别后,只身一人去往张召嘉府邸,为父报仇,不幸遇难。在吴荐轩支持下,警佐卢俊峰偷盗韩勇人头这个细节,写得很巧妙,可谓斗智斗勇、精心策谋,引人入胜。
另一次是解救被驻守平凉的部队一连长绑架的张翊。先生在这个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处处可见他心思的细腻。从一开始张翊刚失踪,让不知所措前来报社寻求帮助的张父不要声张、到去张翊所执教的学校为其请假时拜托校长做好保密工作、再到反对报社同仁想以发此消息而博得报纸阅读量的一再坚持,无一不体现着一个男人对心爱女人声誉的维护,一腔柔情藏于心底。
还有一次是营救共产党人翼明信等同志。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位同志,他就是平凉县警佐卢俊峰,他在与吴荐轩交往中,两人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要是没有他这个一身正气、临危不惧、疾恶如仇的勇烈之士的鼎力相助,哪一次营救活动,都不可能取得完满的结局。因此我说,卢俊峰就是正义的化身、是民族力量的代名词。当然,这次营救共产党人,卢俊峰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先生对这个故事的铺排技艺之高超,对人物繁杂、场面混乱的复杂局势控制得游刃有余,细节把握得极度精准,将复杂的社会现实缩影在一顿饭局里的描写,读得我酣畅淋漓。
总之,小说中每一处细节、场景的表述都会让你心弦紧扣。
而小说令人拍手叫绝的还不止这些,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变化、情感波动起伏,随处可见诗的踪影。吴荐轩另一个身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诗人。小说中总共出现了22首诗,这些诗,每一首都是吴荐轩的有感而发。先生的写诗才情,通过吴荐轩的笔,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和展示。小说第四章里就有两首古体诗,这是吴荐轩与未婚妻何玉秀的对诗,读来暖意融融、沁人心脾。
吴荐轩还在上大学时,怕何玉秀等久不耐,谅人难处地写道:“鸿鹄志高飞天涯,岂慕燕雀恋檐下。良禽择枝任选择,月下遥祝蒂莲开。”心中爱慕、非他莫属的何玉秀心无二人地回复了他:“鸢飞风助力,扶摇云伴随。愿学宝钏痴,寒窑盼君归。”
何玉秀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她对吴荐轩的挚爱、也庄严地兑现了她的承诺,在吴荐轩壮烈牺牲后,她没有改嫁,独自拉扯盼儿长大。后来吴盼也很争气,考上了北京大学。
小说第四十九章写道:妻子虽是不经意说的话,却一下子戳到吴荐轩的痛处,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觉得自己不管是对妻子还是对张翊,都是欠了债的,尤其是自担任了青年社的职务,被聘为报社编辑以后,陪她们的时间更少了,他渴求在精神领域活出超越于俗人的境界,可他走得似乎太过于仓促,丢失了许多快乐。吴荐轩突然就产生了作诗的冲动,提笔展纸,写了一首舒展心结的小诗,写完后,心灵回到了踏实、宁静状态。
《心如灯芯,情如焰》――
你爱意浓浓/我怎能拒绝/一颗柔软的心/多像这浸油的灯芯/要与你一起/在燃烧中驱散/冬夜的寒意/一寸寸光阴成灰/令人叹惋/但谁又能回到生命的起点/既然情火被点燃/就拥抱这欢舞的火焰吧/借助它的热力/抵抗黑暗的挤压/即便终会油尽灯灭/也要让明天的白发/记住一朵火苗的温度。
面对亲情与爱情时柔情似水的这样一个男人,当他被敌人抓捕、身陷囹圄,被刑讯逼供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气概,突显了一个血性男儿的真性情。当妻子与张翊相搀相扶来狱中探望他,俩人看到他镣铐加身、头发凌乱、满身是伤,泪如泉涌,他大声制止:“不要哭,不要让他们看见我们的软弱,如果你们真爱我,就要为捍卫我的尊严着想!”
其实他的心在抽搐,在流泪,他让两个爱他的女人担惊受怕了,不能给她们想要的平安和幸福。
当逼供人员递给他写供词的纸张时,他在第一张上写下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第二张纸上写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致我所听之召唤的共产主义》: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你是光明/是希望/是劳苦大众在黑夜里看到的一颗启明星/你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风雪中一盆炭火/是夜船船夫看到的一座灯塔/你从《共产主义宣言》里发出的召唤/擦亮许多仁人志士的眼睛/唤醒许多沉睡的灵魂/他们在你挥展的旗帜下集结/赴汤蹈火/乃至英勇献身/用忠于你的热血/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点亮一盏引路之灯/我是后来者/踩着先烈们的足迹前行/鼓舞我的力量/源于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我要用坚定的身影/在通向你的路途添一块儿路标/可叹/如今我身陷囹圄/镣铐加身/但我的意志如铁/刑讯室炙烤的炭火/只能将它冶炼的更加坚硬/这在严刑拷打中绽破的肉身/多像一枚豆荚破裂/而我的灵魂犹如籽粒成熟/质地坚硬/赤红如霞/豆荚开裂之日/就是籽粒落地生根之时/苍天可作证/当它在人们的怀念里发芽/萌发的枝叶仍然会朝着你的方向生长!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说从第三十七章开始,因写到了革命,相对之前平稳舒缓的叙述节奏,之后的节奏感有所加强,可谓鼓乐齐鸣,炮声震天,这是革命斗争的需要以及意义之所在,是灵魂净化与升华的质的飞跃,是籽粒成熟、落地生根前“啪啪”地炸裂。先生小说中做这样巧妙的处理,还有结尾这个地方。
小说以红粉知己张翊的一首诗《爱到永远》收尾,这个痴情的女人,在吴荐轩牺牲后,一直未嫁,她将吴荐轩生前创作发表的诗歌,编辑成一本诗集出版,取名《纸魂》。在这本诗集的扉页上,有她的这首小诗,字里行间充满对爱的追忆和对吴荐轩的缅怀之情。
张翊在这里不仅仅只代表她自己,她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与追忆,是对英雄大无畏精神的颂扬与传承,她柔弱的肩膀托起的是国之魂、是国家精神。
是的,就是这种国家精神的支撑,才让先生在一年内完成了《纸魂》16万字的创作。
如果说慢工出细活是对精益求精精神的一种褒奖,那么,在胸有成竹前提下的一挥而就,又何尝不是对瞬间爆发的一种礼赞?
“如登山般艰难,一步一步,越到山顶越难。”创作完毕,先生感慨地说。
正是因为有了像先生这样不畏艰险、勇于登攀的作家,才得以让文学殿堂熠熠生辉、永绽光芒。
作者简介:薛亚娟,笔名秋硕,曾用名,胡杨女人。现居金昌,有文字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左手握烟火,右手携诗意,用浅浅的文字写爱、写光、写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