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中國著名詩評家李元洛賞析和權的詩「彩筆與詩集」
「樹根與鮮鮑」
{彩筆與詩集}
我是小女兒
書包裏的
一盒彩筆
她可以隨意
繪出
心中想要的
景緻
小女兒是我
書枱 上的
一本詩集
讀了千百遍
發現
愈讀愈有
味
{樹根與鮮鮑}
在遙遠的非洲
他們以皮包骨的手
在沙土裏翻找
樹根
在馬尼拉
我們以銀叉銀匙
在碟子裏挑揀
鮮鮑
不論現代新詩如何變革,詩總是以情動人的。情,是詩之所以為詩的最基本的美學元素。那種重知性而輕感性的有理無情之作固然不能感人,那種不知節制甚至品質低下的濫情,也同樣不能進入詩的殿堂。詩情,以真摯,有深度和高格調為它的三原色。
和權的「彩筆與詩集」,寫平凡的父女之愛,構思卻頗為別緻,全詩基本上由兩個比喻構成,即「一盒彩筆」與「一本詩集」,比喻貼切而新鮮,「我」與「小女兒」裏交叉的寫法,既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從對面寫來」的傳統詩法而又有新的發展,讀來親切而深婉。如果以為詩人只是局限於小我之親的格局,那麼,「樹根與鮮鮑」一詩則作了否定的回答。一個真正的詩人,應該有對於他人乃至人類的關愛,有一種仁者的寛厚胸懷,這首詩以鮮明的藝術對比,將「非洲」與「馬尼拉」丶「皮包骨的手」與「銀叉銀匙」丶「沙土」與「碟子」以及「樹根」與「鮮鮑」組合在一起,構成極為精警而聳人眼目的意象,表現了詩人那種悲天憫人的仁者胸懷,具有相當強烈的震撼力。
和權的詩,在章法與句法上也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下面作一些簡略的論列,有如異地的優美風光,請讀者和我一起同遊共賞。
和權詩的結構,除了一般性的謹嚴外,值得借鑒的一是圍繞中心意象結構成章,一是意象結構中的情境逆轉。例如「橘子的話」以物擬人,出之於第一人稱的自白,其中心意象是
「橘子」,圍繞這中心意象,空間佈置是「故鄕」與「異鄉」,時間佈置是「咱們」的現在,「祖先」的過去,「子孫」的將來,整體意念則是「酸酸的」與「甜蜜的」對照。「蝦」也是如此,全詩以「蝦」為中心意象,不枝不蔓,「水族箱」的現實與「湛藍的波瀾」的非現實作強烈的對照,使全詩的悲劇結構更加動人。情境的逆轉,它是對直線鋪陳的逆反,可以避免一瀉無餘的平淺直露和一眼洞穿的平庸乏味。如「橘子的餂」是「逆轉」,由現實的抒寫轉入歷史的回溯,再轉入到未來的想像,一轉一境,咫尺之內頓生波瀾。「蝦」於「在水族箱裏落戶/似乎美好無憾」的開篇之後,全篇隨之而來的情境所展示的,都是「美好無憾」的反面,這是深化主題,開拓境界的「突轉」。「彩筆與詩集」則可以説是場景的「順轉」:先寫「我」是小女兒的「彩筆」,再自然地轉入「小女兒」是我的「詩」,轉折相生,別饒佳趣。「樹根與鮮鮑」則不妨視之為時空跨度極大的「遠轉」:由遙遠的「非洲」而至眼前的「馬尼拉」,兩種截然對立的情境像蒙太奇鏡頭組合在一起,頓時產生令人心驚的美學效果。
和權在中國傳統的煉句,謀篇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詩歌的跨行句的長處,他常常把詩句中重要的詞跨行而且單獨作一行排列,著意造成一種對照互映的美學效果。
一一摘自「寫給繆斯的情書。千島之國的橘香」。(李元洛著)

和權,原名陳和權,生於菲律賓,著有詩集《橘子的話》、《落曰藥丸》、《眼中的燈》(菲、中、英三語詩集)等十七冊。多次榮獲海內外重要詩獎。二O一二年,榮獲菲律賓詩聖描轆沓斯文學獎,該獎為菲國最高文學獎,亦為終身成就獎。
作者簡介:李元洛,湖南長沙人,1960年畢業于北京師大中文系。敎授丶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已在海峽兩岸出版「詩美學」「紅紫芳菲一一詩詞經典導讀」「寫給繆斯的情書一一台港與海外詩歌欣賞」等詩學著作十種,「唐詩之旅」「宋詞之旅」「元曲之旅」等散文著作十餘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