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观后感)
如沐春风,似临温阳,多年的企盼在此共鸣!
王教授之见解与教育理念可谓琼楼望月,暗夜星辰,其广阔与深远是难以形喻的,可以说先生之立论切重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血脉,央央华夏,炎黃子孙该如何传承祖先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每一位有识之士所要探求和思索的。
纵观世界,今日之中国如何在教育方向上抑或教育体系上做一个大的调整或改变,这需要专属部门的深谋而后之为,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况且是不是真的背熟了四书五经,知道了孔孟就可以沾沾自喜为中华文化的知者,本人认为并不尽然,孔孟,老庄是开辟华夏文化以及塑立中华民族性格的始者,要知文以载道,文以抒志,文以寄情,文以撼正,文以弘晖,古文也好,白话文也罢,应试教育抑或素质教育都不可单一而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德才双拥,读史文其最终目的是明理达意知情换言之是吸收其精华内涵,我们不能也不可以再出现学古而僵的偏颇,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当今年轻的生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今天的教育也提出了更深的思索。
今天我们倡议学古文,并不一定要将所有的学生都推向亢长的背诵当中,我认为传统文化之精髓在于真善美之传承,不论是 《论语》还是《春秋》其要旨在于阐述天,地,人之和谐之道为人之人性之操守。
培养孩子,需要社会大环境,教育孩子同样需要宏观意义的提升,我赞赏有识之士的率先垂范,但我更希望未来的教育方针与理念更全方位深达到育人之精髓——心灵乃至灵魂的提升,今日之中国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应该说是伍重而道远的,但我们必须有决心并付之现实行动去为更科学的教育,更为精湛的教育观念去践行努力,古文化必须要学,它是缔造民族性格与品质的血液,但如何学习更待实践中探索,就王教授所言几十天背古典精撰,我觉得并非人人可及,也就是说一定是因才施教才可以,说到孩子的资质有高有低,思维宽度有宽有狭,其心灵空间也有相对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忽略这一点那是有违真实的,育人以思,育人以质,不可一概而论,家庭,学校,社会是三维空间,我们只有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世界方可实现育人成功的理想,反之是空谈的 。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一定时期內生命质地的优劣是讲求环境的。
对王教授阐述之观点,着实令人赞佩,就中国当前之教育的确有急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着手启蒙教育,倡导国学新儒是开时代新风,是着眼民族大义,我相信这是一盏明灯,一束光芒,定会在育人之路上奇花争妍,芬芳出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