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读书明理 格物修身的阐释
惠民县桑落墅镇希望小学 孙宏林
题记: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8年5月2日。

“读书明理 格物修身”是惠民县桑落墅镇希望小学的校训。这一校训有什么含义呢?简单地就字面的意思来说,就是要求师生多读书,去明辨事物之间的事理物理人理,去探求寓含事物发展其中的规律;格物致知格物致理,就是以已之身代入万物的姿态去感知世界适应世界,以普众之善念善心善举去待人待物,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校训的前四个字就是告诉同学们,如何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明白事理。学习知识是每个人成才做人的基石,在学习阶段特别是启蒙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生就得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读万卷书,应该明白来校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分数、成绩。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现在手机电脑屏幕上那些快新闻、娱乐八卦、甚至低级趣味无聊搞笑,占据孩子们太多的空间,这对孩子们成长不利对国家发展不利。一个没有正确信念和行事规则的孩子有多可怕,他们行为的恶劣会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程度(譬如“文革”时期的疯狂,前一段的“乱港”等)。学生们在学校里,必须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一个人最美好的阶段是在求学的时间段,人生最美好的做事就是求学研知。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告诉学生们、要求学生们,这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做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有无限可能性。我们教育者应该牢牢把握好方向,只有方向对头,他们走得远才有意义。最近发生的几起校园事件昭示:学生的意识形态,正面的东西得不到强调突出,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就会肆意生长,就如田野上庄稼得不到管理,杂草就会杂乱丛生一样。学生们美好起来像天使,恶起来也不亚于“恶棍”。我们的学校就应该担负“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的学生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学才会慢慢积累,才华才能充分发掘出来,成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我们校训的后四个字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以普众之善念善心善举去待人待物,把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作为求学的重要目标来追求。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学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真正做到以树人为核心目标,以立德为根本任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提倡学生死学学死东西。我们提倡学生学习东西,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生不能与社会与大自然隔绝,学生要学会在大自然中、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进步、发展。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学校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将来的国家建设中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中干尽自己的心力,力求干出一番事业,这才是我们为人为学的根本所在。
2019.11.4

【作者简介】: 孙宏林,教师.现任《滨州头条》编委.自学生时就爱好写作.常因老师范读自己写的作文,而得到小满足.参加工作后,文学作品常见《滨州头条》、《今日头条》等文学平台.他的人生格言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真实的自己.闲暇之余,用心笔书写多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