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共和国著名夫妇烈士,红军著名政治宣传工作者,河南洛宁籍李翔梧、刘志敏烈士,为了建立新中国,血洒赣闽。烈士去后,声断音绝,撇下一双嗷嗷待哺的遗孤和寡母,在风雨如磐的年代,是怎样熬过漫漫长夜,度过那艰辛的岁月;烈士后人和家族又是何情形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带着这些历史疑惑,笔者再次踏上革命老区红色沃土----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凭吊烈士遗迹,查阅《洛宁中高村李氏宗谱》、《洛宁县志》(民国6年、2005年版),寻访在乡和省城烈士后裔,为您打开尘封的往事和平凡而伟大的烈士家族历史……
李家先祖系明初洪洞移民,先迁巩义神堤,又迁三田孝义里。自巩迁居永宁中高村。李翔梧烈士已是迁居河南的李家18世后裔。他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他的祖父李秉善,父亲李书显(字振斋)皆为清太学生。李家祖上荫及桑梓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人,一为李翔梧的祖上李珍,《洛宁县志》(民国6年版)记载他的懿德善行。李珍,中高村人。乐善好施,修大阳石桥一,刘营石桥一,黄村石桥二,又开小店村路。县令张三奇以“存心利济”旌其闾;一为他的父亲李振斋创办“三余义学”(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教化一方。至今在当地仍流传有“上高村好制气、中高村好治地、下高村好唱戏”的俗语。足以说明翔梧故里风俗教化和经济实力。翔梧出生在在豫西山区农村这样一个以善传家,以耕读为本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树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爱国情怀也就不难理解了。
“钢铁母亲”。烈士的母亲雷葱,1880年出生于洛宁县马店乡东仇村。著名作家张宇、刘景岳在其合著的河南英列传《文武将军李翔梧》中称其为“钢铁母亲”,“她胸怀宽似海,意志坚如钢。”“她刚直善良、勤俭持家、和睦乡邻、善待亲朋、勇于助人、乐善好施。”适李门后生凤周(李翔梧)、凤城(李翔云)、凤扇、凤娥,两男两女。1922年,丈夫李振斋送侄儿李宗伯赴洛阳读书,不幸病故于洛阳。从此烈士的母亲以刚毅的性格,以博大的胸怀支撑这个“一门三烈士”的不幸家庭。1931年7月,刘志敏赴苏区前将3个月大的次子沪生(李宗明)回乡交与婆母雷葱抚养,1933年春天,刘志敏母亲病故,雷葱老人独自一人前行百里路到信阳罗山县城,将翔梧长子苏生接回洛宁抚养。1935年冬天苏生因病夭折。此后,老人把全部精力贯注在唯一的孙子宗明的成长上,祖孙相依为命。度过了那滴水成冰的严寒冬天,迎来了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有一情景,多年后令年已古稀的宗明终生难忘,他在回忆中深情的写道“奶奶日夜思念这些亲人。有一次天上过飞机,她坐在屋檐下做活,脸仰起来对我说‘这飞机上会不会有你爹他们?他们能留下只言片语我也就放心了。’老人思儿、思媳之痛溢于言表,至今读起“钢铁母亲”这些凄清的话语,仍令我辈怆然泪下。只有失去亲人的不幸之人才会有这种酸痛,何况长子、次子、长媳三人全部为革命壮烈牺牲。令人欣慰的是 孙子宗明自知道父母、叔父牺牲的消息后,打消了远行的念头,代父母行孝。
1959年10月1日,老人和孙子宗明作为“烈军属代表”应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的邀请,到省会郑州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吴芝圃,省军区司令员毕占云的接见和宴请。1963年农历 11月13日老人与世长辞。

忠孝双全子和媳。仅享受了百天母爱的沪生(后改名宗明)是烈士夫妇唯一遗存的骨血。李宗明1931年4月出生在上海,同年7月因革命需要母亲刘志敏将其送回河南老家交祖母抚养, “百岁”那天,由李翔云将其嫂刘志敏送往洛阳返回上海。这天成了母与子的“永别”,也是孤子李宗明母爱的尽头。不久,李翔云按照兄嫂的安排奔赴苏区参加革命,后牺牲。李宗明在奶奶的看护下,过早饱尝了人间冷暖,体验了贫苦家庭的心酸。7岁帮祖母拾柴,11岁上山砍柴换钱,兴华卖面,补贴家用。为求学,在亲人的帮助下趟过洛河,走几十里到罗岭香山坡上学。1943年考取设在县城的洛宁乡村简易师范。1947年任本村小学校长、儿童团长。1949年任兴华学校教员,1950年参加洛宁县师资训练班,担任学生会宣传部长,1950年11月被选举为学生代表和温绍文一同赴开封参加全省学生代表会议。结业后开始参加行政工作。主要简历如下。
1931.04-出生于上海
1946.-就读于洛宁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48.05-参加工作,任洛宁县中高村学校校长
1950.02-洛宁县师资训练班学习
1950.11-出席河南省首届学生代表大会;师训班结业后被分配到洛宁县政府民政科任办事员
1951.08-与妻子刘松蕊结婚
1952.10-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01-洛阳专署人事科科员、副科长
1960.06-洛阳专署人事处副处长、民政局副局长
1962.06-洛宁县马店公社党委书记,后任长水公社党委书记
1965.02-中共洛宁县委宣传部长
1972.02-中共伊川县委宣传部长、副书记
1979.05-中共偃师委副书记、副县长
1984.08-洛阳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1984年-出席河南省政府、武汉军区召开的“双拥”先进代表大会
1989.12-洛阳市水利水产局调研员
1995.04-离职休养,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

贤妻良母刘松蕊。李宗明作为著名夫妇烈士的唯一后代,同时李翔梧的弟弟李翔云烈士夫妇也没有后嗣,宗明选择一位什么样的妻子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家族问题,同样对烈士在天之灵一个什么样的交代,也是党组织关切的问题,择妻意义重大。1950年宗明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在祖母的催促下,他和同在县中上学的刘松蕊同学相识了解并获得好感,在堂哥李宗白校长和刘松蕊长兄刘松涛主任的应允下,两人于1951年8月结婚。在这里有必要对刘松蕊的家世做一介绍。

刘松蕊于1934年出生在王范街一个世代以行善闻名的“刘善人家”,曾祖父、高祖的善迹《洛宁县志》(民国6年版)这样记载“刘明、刘亮兄弟也,王范镇人。皆好善乐施,春煮粥,冬制衣,以济贫乏,行为常事,当时有善人之目。同治壬戌捻匪扰境,街临比舍,遍遭焚毁,独刘氏室宇如故,人以为异。明之子景春又常购地凿渠道,亮之子长春亦捐地数亩作义冢,人以为世济其美云”。这和宗明的祖上李善人家同样有名。他们夫妇的结合冥冥之中应是上天对积善人家天赐的“良缘”。刘松蕊的父亲刘树勋是民国时期洛宁一位有名望的中医先生,在王范有很高的声誉。刘松蕊出生在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作为一名“大家闺秀”,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受到家族良好传统的熏陶,善良忠厚。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做好一位特殊家庭的媳妇。实践和历史证明,刘松蕊做为李家的媳妇在奉养祖母、婶母上恪尽孝道,在对待家族亲人方面亲切热情,在照顾宗明方面无微不至,是宗明漫漫寻亲路上的得力助手,他渐渐为李氏家族所接受,并获得了尊敬和爱戴,是社会上公认的贤妻良母。她的辛勤和诚厚也赢得了宗明的信赖和依托。上世纪六十年代,组织准备选调宗明进京工作,但松蕊的家庭出身受到影响。在家庭爱情和政治前途的抉择面前,宗明是大义的,一方面他从小就立下替父母为祖母尽孝的夙愿,另一方面妻子松蕊陪伴自己,几十年风雨兼程,相夫教子,为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毅然没有进京任职,在自己的故乡周围为乡亲和社会做着贡献。松蕊先后在洛宁县教育局、偃师市人大、洛阳市水利局工作。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李家儿媳刘松蕊女士,在洛阳过着平静、祥和的晚年生活。

烈士后代有接班人。李翔梧烈士夫妇的儿子李宗明和妻子刘松蕊有一子三女。儿子李智民,1957年8月出生,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5月参加工作,郑州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毕业,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曾任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 。现任政协第十二届河南省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他为人谦和,处事低调,继承了烈士家族的优良家风。2007年12月,他和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耿战云、副主任姬铁成一行三人飞抵莫斯科,到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查到了李翔梧、刘志敏夫妇在苏留学、工作的宝贵历史档案,使祖父、祖母的光辉业绩得到昭彰。长女丽萍从医,次女丽君从事金融工作,三女李远从事规划设计工作。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李门三烈为了新中国,牺牲奉献。他们的后人沿着烈士的足迹,在烈士的精神感召下前行。没有躺在历史的光环上自矜,没辱烈士清白家风和英勇崇高的高大形象!可歌可泣,伟大的李翔梧家族和后人,巍巍熊耳叠青翠,滔滔洛水漾清波。革命老区,红色沃土的洛宁人以烈士为自豪,以烈士精神为光芒,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既往才能开来。挖掘生于河洛大地的烈士家族史料,剖析正、善、美,唤起民族文化自信,讴歌英烈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继承英雄遗志,致敬先烈家族,自觉融入平凡的学习、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让翔梧夫妇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王嘉飞,男,汉族,中共党员,洛宁县卫健委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