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服丧,不应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任内获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南攻会稽,王朗率军抵御,终为其所败,并在逃亡途中被孙策擒获,受到礼遇。之后应丞相曹操辟命,辗转数年后才抵达许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王国建立后,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其孙女王元姬嫁于晋文帝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
王朗学识渊博,与其子王肃同为经学大家。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并有文集三十四卷,今多已佚失。
王朗: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亮:正是。
王朗: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诸葛亮: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朗:(笑)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就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朗: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荧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亮: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行之悲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王朗: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亮: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亲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此厚颜无耻之人!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王朗是被诸葛亮临阵骂死,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王朗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王朗生逢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本身精于研究经学典籍,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文人。王朗早年师从当时的太尉杨赐,由于他本身通晓经典造诣颇深,所以被拜为郎中之职。但是不久之后王朗的恩师杨赐病逝,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王朗直接辞官去为恩师杨赐服丧。
在王朗的服丧期满后,由于他被举荐为孝廉朝廷多次征召他入仕做官,但是王朗却都加以拒绝。后来任职徐州刺史的陶谦举荐王朗为茂才,王朗才答应出来做官,被陶谦拜为治中从事。
汉献帝在被裹挟逃往长安之后,王朗曾经劝说陶谦遣使去长安觐见汉献帝,陶谦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汉献帝的嘉许,并且在此后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好处,被拜为安东将军。王朗也因功被封为会稽太守。
王朗在坐镇会稽的时候表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才能。他在治理政务方面表现出色,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敬重。后来孙策率兵平定江东之时,逐渐向王朗所在的地盘攻打过来,王朗的手下人就劝说他逃离此处躲避灾祸但是却遭到王朗的拒绝。
王朗认为自己作为大汉臣子就应该要保护汉朝的土地和城池,所以坚决守卫此处抵御孙策。
王朗在任职会稽太守之时不仅政绩斐然,而且在和孙策对决之时也表现出了勇武的一面。很多人都因为王朗是个文官认为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之人,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王朗年轻之时也是个能够提枪上马的猛人,甚至能够和江东名将太史慈大战十几回合,由此可见他的武力并不弱。
虽然王朗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但是最终仍是寡不敌众败给了孙策大军,王朗在兵败被俘之后仍然镇定自若毫无惧色。孙策对于王朗的儒雅和气节非常欣赏,不忍心加害于他,所以就把他放走了。由于自己坐镇的会稽被孙策占领,王朗无家可归,于是就收拾自己的残余势力到处漂泊。
后来这件事情就被曹操知道了,曹操本就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君主,所以他就上书朝廷征召王朗做官。经过辗转流离来到了曹操麾下,但是在为其效力期间并没有太过出色的表现,所以也没有得到过多的封赏和器重。
然而在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后,王朗却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变得无比活跃,在为曹丕效力期间表现得非常杰出。王朗亲自为曹丕做好魏国二十多年的政治规划,给曹魏政权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先后数次被曹丕加官进爵,甚至到了位列三公的地位。
王朗本身文武双全,在治国理政仁政爱民上面很有建树,而且他又是一个研究经学典籍的大学者,对于后世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跟三国演义之中那个被活活气死的小人物简直是云泥之别。
查《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未如《演义》所云,有以王朗为军师随军出征之事。且又载: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资治通鉴》同),可见王郎之死,距此战的结束已有大半年了。
可见,历史上,诸葛亮骂死王朗并不是真的!正史之中记载的王朗是病死的!并非《三国演义》中所说是诸葛亮骂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