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国战神——粟裕
公元1907年8月10日,在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枫树脚村的侗族粟氏家族里,出生了一个男孩,父母给他起名继业;7、8岁时,男孩在本村上学,学名多珍;9岁时,多珍转入由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11岁时,粟多珍跟随家人迁居会同县城,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在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学习;公元1923年,16岁的粟多珍考入省立第二师范,第二年3月进入师范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公元1925年春,18岁的粟多珍被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学习,任学员班长;19岁时,粟多珍加入青年团,第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粟多珍是谁?他就是二十世纪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中的急先锋,他就是在抗日战场上和解放战场上出尽风头,打败许多日本名将和数不清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开国战神——粟裕。

公元1927年7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的粟裕,又光荣地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只不过那时的粟裕只是给贺龙、叶挺等人站岗的警卫队班长;南昌起义之后,于同年的10、11月间,粟裕跟随部队南下到潮汕开辟革命根据地,在到达武平时与追赶的敌人作战中,头部中弹,遭到排长的抛弃,后被几个战友救起才得以活命,因为受战争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弹片一直未取出,这是粟裕平生受伤最严重的一次。公元1928年1月,粟裕又参加了湘南起义,起义失败后跟随朱德、陈毅继续革命;在江西大庾时,粟裕由班长提升连政治指导员;跟随朱德、陈毅转战湘粤赣时,调任连指导员,连党代表,和林彪一同在战斗中成长;同年4月,粟裕终于和战友们一起走上了井冈山,任连长;6月,粟裕出色地指挥了老七溪岭战斗,俘虏上百敌军,因而有“青年战术家”之称。公元1929年,粟裕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南、闽西途中,任支队党代表;同年底,粟裕又任红4军特务支队政委,有资格参加党的代表会议。公元1930年6月,粟裕任红12军第5支队支队长;同年冬,粟裕任红22军65师师长。公元1934年7月,粟裕跟随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经过4个月的艰苦转战,终于突围到了方志敏建立的闽浙赣苏区,后来部队重新组建红十军团,粟裕任参谋长。公元1935年1月,红十军团遭到失败,方志敏与粟裕带领800余人先冲出重围,方志敏见主力没有突围出来又返回去,结果被俘英勇就义;粟裕等人到了赣东北苏区后,又等了4天,仍不见主力部队跟上来,只好洒泪挥别,继续前去。后来,粟裕与刘英再起武装,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闽浙边坚持异常艰难的游击战争。倘若从南昌起义算起到“西安事变”,粟裕在这将近10年红军时期的革命生涯里,由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逐渐成长为一位逐渐走向成熟的红军队伍的领导,且能独当一面,其也算为一路“诸侯”吧。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与叶飞率领主力部队被改编成新四军北上抗日,随后又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公元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韦岗伏击战,取得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公元1939年1月,粟裕又指挥新四军进行了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均取得了胜利。公元1940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进犯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粟裕指挥新四军进行了黄桥决战,歼敌1.1万余人,师长被捉,军长掉到水沟里淹死,取得了空前胜利,同时初步显示了粟裕的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才能;此役的胜利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公元1944年3月,在车桥战役中,粟裕、叶飞指挥新四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掏心战术,歼灭日军460余人,俘虏日军480人,摧毁碉堡50余座,收复12处伪据点,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重大胜利,解放了淮安,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并发展巩固了苏中根据地,打乱了日伪“清乡”和“屯垦”计划,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此后,粟裕又组织指挥了南坎、讨陈战役,均取得了重大胜利。公元1944年秋,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粟裕率领新四军向天目山地区进军,国民党顽军向新四军阻挠进犯,粟裕指挥新四军进行了坚决的自卫反击,历时50多天,分三次进行了天目山战役,一共歼灭国民党顽军1.36万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坚决彻底地报了“皖南事变”的一箭之仇,并巩固和扩大了苏浙皖边革命根据地。天目山战役是新四军由游击战向大兵团的正规战的一次演习,也是由山地游击战向运动战的一次大转变;此役令毛泽东刮目相看,他对人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此役过后,粟裕总结分析看出天目山大捷没有完全达到锁定目标的根本原因: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尤其是粮食、兵员、武器弹药等得不到及时补充等重要问题。因此,天目山战役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公元1945年12月25日,粟裕与张鼎丞亲自部署并指挥新四军进行了高邮邵伯战役,一次歼灭日军1100多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这是抗战期间一次性歼敌最多的战役,也是对日军进行的最后一役,战略意义极大。在这8年的抗日斗争中及与国民党顽军的斗争中,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其成长进步之快,甚至超越了同时期所有的中共高级将领。

公元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集结美式装备的正规军50万人,浩浩荡荡地向华东解放区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大举进攻。粟裕和谭震林指挥3万余人的解放军奋起迎击,历时45天,歼灭国民党顽军6个旅,5个交通警察队,一共5.3万人,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此役就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同年10月19日开始到30日,粟裕指挥解放军一战涟水,此战解放军胜,张灵甫的74师付出7000多人的代价;同年12月3日到14日,谭震林指挥王必成的6师二战涟水,来了个硬碰硬,对决张灵甫,此战解放军惨败,6师伤亡近6000多人,涟水城失守。同年12月14日到19日,在江苏省宿迁以北地区,粟裕指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整编69师27000余人;此役就是宿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初步取得了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并让战区由前部转入纵深,也是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的开端。公元1947年1月2日至20日,粟裕指挥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在鲁南歼敌51师、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共计53000余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就是鲁南战役,它是宿北战役的继续。同年2月20日至23日,粟裕指挥解放军在莱芜口镇等地区,歼敌56000多人,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其又创造了一个战争神话。同年4月22日至5月1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泰蒙地区歼灭72师两个旅,还有83师、65师各一部,共歼敌24000人。同年5月,粟裕又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围歼国民党王牌师74师,以伤亡12000余人的代价,歼敌32000余人,师长张灵甫被枪杀;此役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而且震惊全中国,令蒋介石气得吐血,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同年7月时,粟裕又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南麻、临朐地区进行了一次战役,歼敌仅20000多人,解放军伤亡太大,伤亡43000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此役算作一次败仗,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牺牲太大。同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为配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并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郓城、菏泽、巨野一带进行的一次战役,全歼敌57师,其中俘敌7560人,毙敌2000人;此役就是沙土集战役,此役的胜利对南线战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元194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著名的豫东战役;在此役中,粟裕投入20万的兵力在睢县、杞县地区全歼区寿年兵团,并在打击了黄百韬兵团后成功撤退;以伤亡40000余人的代价歼敌90000余人,活捉司令官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同年9月16日至24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进行了攻济打援战役,野战军组成攻城和打援两个兵团,140000人攻城,180000人打援;华东野战军以伤亡2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04000余人,并俘获战区司令官王耀武,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为华东野战军会同中原解放军南下陇海路以南举行更大规模的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城市攻坚战,为下一步解放大城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拉开了三大战役的序幕。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粟裕就向毛泽东提出进行淮海战役;从11月6日起,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投入400000余人的兵力,又发起了闻名世界的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配合作战,加起来一共投入了600000余人的兵力,战役总负责指挥人就是粟裕;此役以徐州为中心,在江淮地区,对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此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134000余人的代价彻底干净的消灭了刘峙集团,具体就是黄伯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及黄维等兵团,刘峙逃回南京,黄百韬兵败自杀;此役共歼敌555000余人,让蒋介石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使国民党的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让派系间的权利斗争趋于白热化,更让蒋家王朝的气数已尽。公元1949年4月20日晚和4月21日,粟裕指挥东集团军,刘伯承指挥西集团军,顺利地开始进行了渡江战役;4月23日,粟裕的第三野战军某部首先进占南京,将红旗插上了总统府;此役于6月2日结束,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0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顽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计430000余人,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此役的胜利对于解放华东全境,为解放军进军华南、西南地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内战爆发算起截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3年多的解放战争时期里,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其他任何一位中共高级将领都无法与其相比的,就是林彪也稍逊一筹。

关于粟裕的重要历史事迹就写到这儿,建国以后的就留到评价他的时候再慢慢说吧。首先说,粟裕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在整个红军时期,粟裕在异常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只是崭露头角,处在一个成长期,虽说他也身经百战,其卓越的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也没有看出其对革命有巨大大的贡献,但他从毛泽东、朱德身上学到了游击战的精髓,从一名红军基层小干部成长为高级指挥员;在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就不同了,这是他的一个发展期;其指挥的胜仗虽说有很多是小仗,当然也有大仗,但就是这一次又一次小仗消灭了大量的敌人,而且慢慢地将自己的革命势力不断地发展壮大,开辟、巩固及扩大了苏中、苏北等很多革命根据地,同时还积累了许许多多的极其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据统计仅从1938年到1943年,粟裕率领他的部队就歼灭日伪军达10万人,这充分显示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全面内战爆发后,是粟裕在军事革命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当其他解放区损兵折将节节败退的时候,粟裕却指挥他的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与国民党美式装备军进行了七次战斗,消灭了大量的敌人,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难怪朱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此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进行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等一系列的战役,这些战役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尤其是淮海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彻底干净地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精锐主力,让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彻底崩溃瓦解。因此,可以说,没有粟裕的出色指挥,没有这一系列的战役的胜利,粟裕的华中解放军就很难生存,甚至会全军覆没,他们的兵力本来就不多,革命力量很小;华中解放军覆没,紧接着山东解放区也同样会相继沦陷,山东解放区沦陷了,聂荣臻领导下的华北解放区,林彪领导下的东北解放区,都会受到国民党美式装备大军的南北夹击,从而腹背受敌,而且林彪领导下的解放军曾一度被杜律明打得退到松花江以北,粟裕在南线的解放军若遭到惨败,林彪的日子会更加不好过,甚至会投靠苏联只能继续打游击。因而,粟裕指挥的一系列的战役的胜利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些战役的胜利促进了革命的成功,加快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所以说,粟裕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其次,粟裕是卓越的军事家、谋略家,是中国现代兵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早在井冈山时期,粟裕就非常注重学习兵家文化;有一天夜里,毛泽东出来查夜,当其他红军指战员和红军战士们都进入梦乡时,他却看到粟裕正在挑灯夜读,他有些惊奇,上前看了看粟裕手中的书,并与粟裕进行了交谈,从而他断定粟裕将来可担当大任,能指挥千军万马。十几年后,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粟裕指挥新四军进行了天目山战役,并且取得重大的胜利;此役的胜利,不仅让粟裕报了“皖南事变”之仇,还让毛泽东对其刮目相看,让毛泽东看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的确,新四军的军事领导人中,也只有粟裕有能力报“皖南事变”之仇,其他新四军的军事领导人是根本没有这个能力的。粟裕最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是众所周知和举世公认的,但在其指挥的所有战役中要数孟良崮战役最难打了,因为这是一场险仗、恶仗、硬仗,但粟裕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反包围的手段,硬是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从敌重兵集团当中割裂出来,包围起来,加以消灭,只用了三天时间,将其全部干净地消灭了,彻底地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华东战局,加快了解放进程;此役的胜利,这绝不是一般指挥员所能指挥了的,若不具备军事家和谋略家的素质,也根本没有这个胆量和勇气来打这个仗的。再就是豫东战役,这是第二次国共内战在中原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也是一次成功的运动战,此役的胜利削弱了中原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也标志着彻底结束了国军在南线的战役级别的进攻态势;在此役之前,毛泽东让粟裕率领部队打过长江去,直插蒋介石的心脏,但粟裕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斗胆直陈上言毛泽东暂不过江,毛泽东同其他中央军委领导人反复认真商讨后,同意了粟裕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有时候在战略眼光上,粟裕比起毛泽东来,还要看得准、看得透,因为粟裕长期地战斗在第一线,其十几年来一直在独当一面,有着极其丰富的革命战争经验;此役胜利之后,就连林彪也由衷地说:“粟裕尽打神仙仗,像豫东战役这样的仗我是不敢打的。”这既是林彪的真心话,又是其对粟裕的赞美之言,能得到林彪的赞美,独粟裕吧;的确,豫东战役最能反映粟裕的战略指挥艺术。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西柏坡,毛泽东发自内心地赞叹道:“淮海战役中,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此役胜利的消息传到苏联后,斯大林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60万战胜80万,这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中共所有的高级将领中,除了林彪以外,粟裕是第二个让斯大林能够赏识的人。难怪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汤恩伯佩服粟裕是最会打仗的人,军神刘伯承曾赞美道:“粟裕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的确,刘伯承对粟裕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其不愧是军事科班出身。早在公元1946年初,毛泽东就计划让粟裕率领部队主动出击打到外线去,这个计划不是很符合战争实际的,但刘伯承和邓小平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的,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结果是损兵折将不说,并没有很好的大量的歼灭敌人;相反,粟裕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电告毛泽东,毛泽东亦经过深思熟虑及同其他中央书记商议后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并于7月4日将电报转发给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于是便有了苏中七战七捷等一系列的大规模的战役,将国民党的反动军队的有生力量彻底干净地消灭掉。历史事实证明,粟裕是完全正确的。粟裕的战略眼光为什么这么准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自从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粟裕就一直在南方丛林里跟他的战友们,独立的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的部队是他一手创建发展起来的,他的革命力量是经过几十年革命斗争而慢慢地积蓄发展起来的,他是以战养战,他别无选择;也就是说,他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打胜仗,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扩充兵员,鼓舞士气,才能及时补充武器弹药等军事物资,才能让部队不断的发展壮大;他不像林彪、彭德怀那样接收别人手中的部队来打仗,而且林彪手下还有一个解放军中最好的参谋长刘亚楼,他没有,他没有那么幸运,他只有依靠他自己,他只有不停地打胜仗,决不能打败。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粟裕不但很好的运用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兵家文化,而且非常成功的发展了中国的兵家文化,如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大胆迂回、穿插、分割、包围等,然后逐个突破歼灭,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部分。国民党反动派的最高统治者蒋介石亦曾由衷地说:“诡计最多,肃清最困难。”此话虽不中听,但也道出了蒋介石对粟裕的佩服之意。综上所述,粟裕不愧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的军事家和谋略家,他是我国现代兵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第三,粟裕不是政治家,是军事天才。粟裕擅长军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根本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他不像刘伯承、林彪、萧劲光那样,是军校科班出身,所以其是军事天才。粟裕的军事天才也并非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战争环境里学习得到的,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获得的,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战役在战役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国兵家文化,没有滚滚的革命大洪流,没有几十年的革命实践,粟裕的军事天赋再好也无济于事,是时势造就英雄。粟裕的军事天才就在于他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天目山战役之后,粟裕充分进行了总结,他认识到:远离后方作战,远离革命根据地,是非常不利于进行打仗的,是不利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达到预期作战目的的,所以在此役之后的每次战役里,其一直注意此要点,其总是最大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总是尽量减少我军的伤亡,这也是其他中共高级将领所做不到的。粟裕是军事天才,却并非政治家;不知是因为粟裕性格过于耿直,不适合搞政治,还是他专注于军事无暇进行政治活动,也许是他对政治根本就不感兴趣,其干革命就是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解放事业,这几种因素兼而有之吧,总之,粟裕在政治方面没有表现出其才能,其称不上政治家,但他是一位真正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的军事天才。第四,粟裕是个老实人,而且是个品德极其高尚之人。建国以后,粟裕到部队上找一位领导,却被一名小哨兵挡在门外,他没有作声,更没有发火;夫人楚青生病住院,他去探望又被医务人员挡在门外,他也没有交涉,而是静静地在病房门外耐心等待,直到到了探望时间才进去;粟裕去看望叶剑英,出门时他不让叶剑英送,叶剑英说:“你是百战名将,谁人不知华东粟裕,我送送又何妨?”粟裕谦虚地说:“沧海一‘粟’,不足挂齿。”公元1948年4月25日,毛泽东电告华东野战军总前委要将陈毅调离华野到中原区,粟裕坚决不同意,就是陈毅真的离去,华野依然要由陈毅兼司令和政委的职务,毛泽东同意了粟裕的请求。粟裕不像林彪那样向毛泽东要权,排挤了彭真,成为东北党政军一把手,可见他的高风亮节;的确,粟裕总是态度谦虚,总是回避着更高的职位和权力,把自己的成功让给别人,让给了总前委;晚年,粟裕在写革命回忆录时,到了写淮海战役这一节时,他就空着没有写,这就是对粟裕高尚人格的最好的例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粟裕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作为军事家、谋略家,他经常向中央军委提出一些建设军队的建议,这必然会得罪他的顶头上司彭德怀,还会得罪其他一些老帅们,如聂荣臻、陈毅等,毕竟其功高震帅呀!在他们的眼里,粟裕的所作所为是越级侵权。公元1958年,粟裕遭受到党内的严厉批判,陈毅是主要批判者,但事隔多年后陈毅挨批斗时粟裕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对陈毅关怀备至,而且还将陈毅的儿子陈小鲁招为上门女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陈小鲁。大家都知道,政治斗争是最黑暗残酷的,在那样的时代,在那种情况下,粟裕能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难得,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一个品德若不高尚的人,是绝不会做到这一点的,人毕竟是自私的势利的高级动物,任何人都绝不会不例外的。粟裕的品德高尚还表现在其爱兵如子上,粟裕指挥打仗从来不搞人海战术,他总是打巧仗、打胜仗,从来不打赔本的仗,他总是尽量的减少伤亡;他对待部下和士兵总是很和气,非常宽容,从来不严厉苛刻。有一个驻军战士跟当地的一个姑娘好上了,是两情相愿,结果有人告发,陈毅为严肃军纪要法办那个战士,但粟裕知道后查明情况,不但从轻处罚,还让这两个人结为夫妻,真是君子成人之美。粟裕是个老实人,性格太过直爽,在政治斗争中不懂得迂回处理问题,难免得罪很多元老级领导人物,就连林彪都同情地说:“在党内缺乏斗争经验。”虽说粟裕的战功最大,但建国以后他却混的越来越差,正如陈赓所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两样都占,能混的好吗?”中国有句老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粟裕正是这样,自从1958年遭受到党内严厉批判之后,直到临终前都没有得到平反,而是含冤离世,真是死不瞑目!直到邓小平去世之后,在粟裕的老部下的努力活动之下,江泽民为其平了反,蒙冤长达近四十年,这是历史的悲哀!对于淮海战役,邓小平曾经对老部下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是主席交给我负责指挥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他只能最多说对了三分之一,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的他,只是体现了党指挥枪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但他根本是没有能力指挥淮海战役的,其从未独立带过兵打过仗,是做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于此事,粟裕从未辩解和争论,他也不写淮海战役,其真是老实人。公元1955年,毛泽东为开国将领授衔的时候,粟裕却主动辞去元帅军衔,论功他是理应授予元帅衔的,可见其人格的高尚,胸怀的宽广;这也是其他任何一位中共高级将领所做不到的。第五,粟裕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英雄,但他更是一个普通人。粟裕是侗族人,不是汉族人,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没有汉族人的高大威猛和帅气,比如毛泽东的高大及帝王霸气,叶剑英的高大帅气;粟裕个子不高,相貌虽说算不上丑陋,但也很普通,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人,却是名震世界的革命大英雄。粟裕没有什么爱好,不打牌,不下棋,不吸烟,不饮酒,不跳舞,更不会随便打着找媳妇的名义玩女人,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军事地图研究如何打胜仗,而且一看就是老半天,几乎天天如此,真是雷打不动。由此可见,他是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粟裕虽然相貌普通,但文质彬彬的,颇有绅士风度,像个儒生,更像一位教员先生。一个斯斯文文的人,指挥着千军万马把日本鬼子杀得片甲不留,把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真是不可思议!这应该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像粟裕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孙膑,汉朝的霍去病,三国时期的周瑜、陆逊,晋朝的谢安,南朝的陈庆之,唐朝的薛仁贵,宋朝的杨延昭,明朝的袁崇焕,清朝的多尔衮,与粟裕同时期的寻淮洲、林彪、、、、、、这些文文弱弱的人,却指挥着千军万马杀敌无数,这的确让人不可思议,原因何在?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兵家文化,他们都是从这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汲取了力量,并且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的兵家文化。粟裕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军校,却自幼熟读中国古代兵书,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是肯定的,其是有准备的人,一个富有高度智慧的人。

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成为十大将之首,从枪林弹雨中一步一步走过;没有进过军校,半生戎马倥偬,统率华野歼敌245万,成为中国历史上歼敌最多的将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神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沧海一粟”,其名与人民解放军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半个多世纪战斗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不会忘记这位“愈出愈奇,愈打愈妙”的常胜将军,他的威名定当彪炳青史。
作者简介
聂绪良。男,笔名、微信名:清风明月,于1971年11月19日出生于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西王庄村,现于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沟西小学任教,语文教师。自幼酷爱文学,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上师范时是学校文学社的骨干,每次校刊都有作品发表,并且得到校领导及师生的一致好评。师范毕业后,从未放弃文学创作,并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刊物上多次发表作品。近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时评和历史人物点评的创作,并在各个平台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