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游散记(文字版 文/ 赵文英
惠东余性喜游,尤钟情寻幽探胜,见人只未见,故屡涉偏远之地。凡余游,以经济、实惠为前提,不喜跟团。时在10月下旬,忽心动焉,于是负匧整装,独一人,北上三湘,临洞庭,吊范仲淹于岳阳楼下,访张家界,瞻武陵源奇山秀水,进怀化,入侗寨,观侗族同胞生活之细微。虽一路大雨瓢泼,但兴致盎然,乐在其中。一路行走,视觉之盛宴,心灵之震撼,点点滴滴,良多感慨,记之如下。

岳阳楼
岳阳楼在洞庭之东岸,加之基座,楼高4层。楼斗拱飞檐,檐棚之上为金色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其3层,有前人用颜体书写之范仲淹《岳阳楼记》,字甚遒劲瑰伟。楼蹲踞湖畔,居高临下,俯瞰湖水,至有威仪。站楼西栏杆处极目远眺,八百里洞庭尽在眼底,极目处君山隐隐绰绰,正是一幅大写意山水。湖面大小船只往来穿梭,显无尽生机。近岸处高树婆娑,芳草萋萋。微风拂面,馨人心脾。沿湖边是青砖砌就之高墙城垛,墙根外湖水荡漾。沿女墙漫步,观洞庭胜境,有心旷神怡之感。景区建筑,皆古色古香,引人流连忘返矣。
岳阳楼之闻名神州,与宋代滕子京、范仲淹二公有关。滕范二人,为同年进士,志趣甚投,皆有士大夫兼济天下之胸怀。滕在京城为政时间甚短,一生主要在地方迁徙,凡所驻马之处,皆有政绩。而范曾官至参知政事,并曾主持“庆历新政”,惜旋即失利,并遭弹劾。其在西北边陲时,以人格魅力使西夏心悦诚服,西夏人谓其“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以此边关翕然,国家安宁,生前已是声名显赫。楼侧有“双公祠”,塑滕范二公蜡像,供后人凭吊。
考岳阳楼之历史沿革,最早乃军事需要。东汉建安25年,东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派大将鲁肃驻守巴丘,鲁为在洞庭湖上操练水军,在湖边城头上修建了检阅水军之阅军楼,此为岳阳楼之前身。至今已有1800余年矣。今景区内鲁肃阅兵处尚存。
至大唐开元年间,名臣张说谪守巴陵,扩建阅军楼,至此方有岳阳楼之名。兹后,巴陵胜境及岳阳楼之雄伟,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一代人杰纷至沓来,凌高楼,赏洞庭,怀家国,舒胸垒,留下无数脍炙人口之诗文,岳阳楼则天下知名矣。
但岳阳楼之真正名扬九州,却因了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史在庆历四年,滕子京谪为岳州知州,滕殚精竭虑,一时地方大治。滕惜岳州山水之迤逦,第二年重修岳阳楼,竣工后请人绘《洞庭晚秋图》一卷,邀至友范仲淹为之作记,范不负重托,成就一篇锦绣文章。《岳阳楼记》虽只寥寥360余字,但字字珠玑,遂为千古绝唱。至此,岳阳楼名播神州,声逾长江上另两座高楼黄鹤楼和滕王阁,成千古名楼。
岳阳楼历经战乱,屡毁屡建,根据考古资料建有历朝之模型,格局不近相同。唐、宋、元、明、清、现代各有千秋。相较而言,余以为宋代最为恢宏大气。
唉!岳阳楼,“岳阳楼记”,文以楼生,楼因文名。滕范二公,仕途虽坎坷,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胸怀岂现代贪官犬儒可比焉。岳阳楼之有形,“岳阳楼记”之无形,千百年间,谁更深入人心者。
景区内有所谓“小乔墓”者,是也,非也,不可考。然遥想大小乔当年,二八佳丽,国色天香,分别嫁与孙策、周瑜,英雄美人,一时无限风光,为当时及后人艳羡。奈历史规律不可违背,天妒红颜,周瑜36岁亡故,而孙策仅仅活了26岁,思之凄然。方悟人生不可无憾。前人有言:“妇之有才有色者,辄为造物所忌,非寡即夭”。此言虽谑,确良训也。考之史实,西施、王蔷、貂蝉,杨玉环,美女矣,皆未能善终;班昭、蔡文姬、鱼玄机、李清照、才女矣,皆数嫁而不得其家,郁郁而亡。呜呼!人生不应求完美,确良训也!
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是与金鞭溪平行的另一条山谷。但谷底较金鞭溪为高。金鞭溪之景须仰视,十里画廊则平视即可。十里画廊,山峦重叠,有桂林山水之奇。迤逦前行,美景移步换形,各臻其妙。且峰峰植被茂密,有灵秀之气。金鞭溪看到者皆裸露之岩石,凛凛然若健美男之强健筋骨,十里画廊见到者却盈盈之曲线,隐隐然是姑娘妙曼之倩影。金鞭溪是洪荒时代的见证,十里画廊则是锦织的屏风,金鞭溪粗犷,十里画廊细腻,金鞭溪给人以震撼之感,十里画廊使人生爱慕之情。 而路边不知名之小花不畏风雨,红黄蓝绿,点头摇曳,荡漾着生命的赞歌,给游人增添无尽趣味。惜大雨倾盆,难以拍照留影。
土司王宫
土司王宫在张家界城内。宫依山而建,为木结构高楼,高九层,甚宏伟。由是可窥当时土司地位之尊。
土司制度乃封建社会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辖方式。封建时代,对边远化外之地,中央政府往往鞭长莫及,于是采用绥靖政策,从当地的世家望族中挑选一个忠于朝廷的人,由其作为当地的首领,并给予适当的粮饷、武器资助,让其自治,号曰土司。土司之职能虽然是管辖一方水土,其实主要起调节作用。一是调和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一是调和辖区内各山寨之间的冲突,当然每年也要向朝廷供奉一些土特产和珍奇异兽之类。土司拥有自己的行政班底和军队,王宫内当时军队所用之大刀、长矛、铁叉、土铳及近代才有之来复枪仍保存完好。
王宫占地甚宽广,宫前有华表矗立,周围乃石砌之城墙,高四五米,厚两米余。
张家界土司王宫建筑形式属吊脚楼类型。从第二层起,每层皆有伸出之吊脚,构造奇巧,可见当时匠工之机心。伸出部分扩大了楼的使用面积,分别辟为议事厅,会客厅,饭厅等。寝室、家眷等皆在楼后隐秘之处。楼雕梁画栋,虽颜色脱落,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所刻画之故事以天神、鬼魅为多,可以看出不同于汉文化的诸多异趣。
惋惜者,当时大雨如注,不能拍照。
怀化
未到怀化时,我一直以为怀化只是湘西腹地靠近贵州的一个小地方。到了方知自己的孤陋寡闻。怀化街头车水马龙,高档商铺林立,与东部诸省之地级市相比无二。考之当地耆老,知怀化地处偏远,以前确只是一个小镇,但因其“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地理位置,焦枝铁路,湘黔铁路,怀渝铁路在此交叉,遂成交通要地矣。有人戏称,“怀化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确不虚也。在街上盘桓,见到有来自遥远北方之“陕西凉皮”,悟耆老之言不差,此地实乃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之地。
怀化街巷多见“辰溪酸萝卜”,乃街头一景,尝之,清脆可口,回味悠长。在小饭馆吃饭时,靠墙根有大罐腌制之泡菜,随意加食,不另收费,令人胃口大开。
侗寨
余来怀化,目的在考察侗族村寨,在怀化稍事休息,即乘车、步行至芷江侗族自治县之狮坡,一路秋雨淅淅,山高林密,但兴之所至,不觉劳顿。
侗族同胞过去属狩猎民族,故一般居于深山老林,即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要看到原汁原味之村寨,也须进入深山方可。我从怀化坐车行一个多小时,再步行近两个小时,方到达所谓“狮坡”之地。站在一个垭口,望下方不远处即有侗寨建筑,远眺十分壮观,心甚悦之。脚下有路似绕向寨子,于是欣然前行。一路密林夹道,阴风嗖嗖,光线黯淡,未见行人。走了足足半个小时,已然转过两个小山梁,原先隐约在视线中之侗寨竟不见影踪。复前行,见一在菜地拔菜之老妪,能听懂普通话,问之,哑然失笑,遂指一条小径,再绕过一座小山梁,方才来到侗寨之前。
侗寨房子皆依山而建,一般家庭都为两层吊脚楼,高低错落,由于常年潮湿多雨,望之皆灰褐色。寨中最典型者乃一四层吊脚楼。规模宏大,造型精美,主人正是刚才告诉我路径的老妇人。但家中并无他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呆在乡下,皆出外打工去了。经老妇人同意,沿木梯缓缓上行,逐层参观,油然赞叹。侗寨楼阁自基及顶,全用木材搭建而成。自二层以上,层层有走廊,连接所有房间。房间前后皆有窗,光线明亮。楼上梁栋,或有雕刻,或有绘画,或挂木刻之鬼魅面具,望之肃然。为卫生及防火灾,厕所及厨房分别于楼的两边另外搭建,有的把厕所建于离房子几十米的地方。
吊脚楼是湘西少数民族共有之住居形式。盖少数民族皆生活于深山密林之中,天气多雨,地气潮湿,吊脚楼即为适应这种自然条件之建筑。一般地上一层皆不封闭,只见几根桩柱立于土石之中,二层以上才是住人的所在。这种建筑自有其科学之处,一是因为地气过于潮湿,住在一层对人身体不利,二是木材较土石轻便,不会对桩柱造成太大的压力,房子可以保留较长的时间,三是山中毒虫猛兽甚多,住在高层利于躲避,四是利于就地取材,较为经济。
看完狮坡侗寨,又步行至一名曰甫宽侗寨的村寨。该村寨从寨门至寨子有一座长约300米的亭廊,一路向下,落差有近百米,听说是过年时摆千家宴的地方。从所挂照片看,曾有中央领导前来观赏,我来的不是时候,不能见此等盛宴,但顺着亭廊缓步,已心满意足矣。
我来侗寨,方悟偏远少数民族生活之不易。崇山峻岭,密林重重,如家中遭遇重大变故,只能上乞于天,下乞于地。即以我今日经历而言,方才于山垭时,目测山坳侗寨,直线距离至多七八百米,但真正进得寨中,用时竟近一个小时,若不是老人指点,还不知走到牛年马月!由是悟武陵源美景以前不为人所知,皆交通不便之故。
芷江
从网上得知,芷江县最典型之侗寨,在一个叫“三道沟”的地方。因大雨不住,又时间紧迫,故只能舍弃。芷江县城有横跨舞水河之龙津桥,为木结构廊桥,历史久远,古色古香,两端有前副总理邹家华题字。桥长约200米,中间为人行道,亦为步行街,两边为商铺,让人发思古之幽思,龙津桥不远处有市民广场,有侗式建筑“万和楼”,美轮美奂,值得一看,晚间彩灯闪烁,十分壮观。
芷江县城在舞水河边。河水清澈见底,是我多年来所仅见之清流。两岸民众,仍保留在河中洗衣洗菜之习惯,也可见河水之清。河边渔夫,所划者乃窄长之小船,让人生时光倒转之感。河边有千年古树,上挂许多红绸祥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也是另一种景观。
可能山清水秀之因,也可能常年空气潮湿氤氲之故,侗族妹子,个个肤白如玉,貌若桃花,乃芷江街头一道靓丽风景,让人浮想联翩矣。
作者
赵文英,自幼家贫,酷爱读书,初中只上了一年就因为家贫辍学,但是辍学后仍不忘读书学习,曾做过乡村医生,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现职称为中学高级教师,任高三班主任,教务处主任,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喜欢阅读,书法,摄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