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话留三分
廉德忠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话不是随便可以说的。所谓“话留三分”,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留有余地,不可说得太多,太满。
所谓“话留三分”,是生活,也是学问。首先,从喝茶说起, “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缘。 回头一看主人憨,下次再来更喜欢。” 这两句茶语体现了主人和客人的两种心态。“留下三分是情缘”,可见主人对客人之用情和用心,这“三分”蕴含了大学问!“回头一看主人憨”,则体现了客人的感触和心态。“下次再来更喜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就是“留三分”的魅力所在!联想到我们平时的为人处世做学问, “话留三分”是大智慧。因为说得太满,往往就少却了回旋余地,就没有了补救和迂回的办法。说到底,“话留三分”,就是让自己有路可退。但是,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时候“很轴”,不懂得怎样拿捏好“七分”和“三分”的尺寸,不是说多了,就是说少了。因此,要么是“言不达意”,要么就是“过犹不及”。有一个案例,同时在某公司做业务的人一起吃饭,一个业绩较好的人在酒过三巡之后,大谈特谈自己如何如何发展客户,如何如何赢得上司的赞誉,如何如何拿到最高奖金,结果一桌的人气氛沉闷,有的甚至低头不语。后经朋友点化,这人才止住话题。这人就犯了一个大忌,话说得太多太满了,甚至有些昏昏然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可是“大学问”。怎样才能拿捏得好分寸,这里有两个词语:一是情商。即所谓的“智人知事”。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有一本书叫《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其中有一条这样写到:如果你想炫耀自己成功,一定要附送你的糗事,以化解你的成功给别人带来的尴尬,同时预防妒忌。因为在你的听众里可能有这样的人,他们的努力并不比你少,但却因为机会或其他原因而总是郁郁不得志。比如,如果你一定要讲“我终于拿到了第一”,那就附加“被唤来唤去的工作历程,真是用店小二来形容也不为过”;如果你一定要讲“我刚买了辆高档汽车”,那就换成“我这个生瓜蛋子,还没有启动就憋死了车”……炫耀自己的得意,又不忘照顾他人的自尊心,是一种高情商,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修养所在。二是智商。在说话的能力方面,有的人天生就有这种才能和智慧,这是先天自带的,是爹妈给的。但是很多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的多学、多听、多问、多思考,是可以提高这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就会在一些时候发现,其实我们自己说话智商的评分并不差。

所谓“话留三分”, 是方法,也是艺术。我们从绘画艺术说起,“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说的是绘画“留白”的方法和技巧,其他的画面艺术比如摄影也是如此。试想一下,如果一幅画面全都塞满了景物,没有一点空白,你会有怎样的感觉?那种拥塞、沉闷、甚至窒息的感觉,会让你难以接受,甚至恶心呕吐。一般来讲,一幅画留有一定的空白,反而能使主体更加醒目、突出。对于画面艺术而言,“留白”,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效用。一是可以用来凸显意境、烘染气氛。“留白”得当,能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用,能激起赏者的想象,帮助领悟作品之意境。二是艺术贵在言外。画论中有“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说,这就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画面的“留白”处,更能体现画家的作画功底和艺术境界。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说话做事更应该讲求“留白”的方法,锤炼“少说”的艺术,这就不仅仅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进入了为人处事的艺术层面。真的能够修炼出如此功夫,我们就能在纷繁之中找到平衡,生活工作事业的生气就能随之而发,蓬勃如春天般温暖而又诱人,那是何等的境界!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体会和探讨这种“话留三分” 的艺术真谛,随意地说,随意地做,随意地习惯着自己的习惯。结果,我们的生活因为缺乏“留白”艺术,而变得乏味陈腐;我们的工作因为缺乏“留白”艺术,而变得程式化和俗习化;我们的为人处世因为缺乏“留白”,而少却了很多创新的机遇和动力!凡此种种,都从另外一个层面告诉我们,“话留三分”,是艺术的生活,也是生活的艺术。

所谓“话留三分”,是哲学,也是境界。为什么说是哲学?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话留三分”是二分法。哲学讲究的是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平时为人处世做学问,既不提倡韩信的“多多益善”,也不赞成鬼谷子的“多说无益”。这里面有“话留三分”的时间、地点和对象的因由,有时少说也是多说,有时多说又等于没说。说对了,一句顶三句;说不对,一万句也不顶用。毛泽东的很多讲话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总是能够辩证的、有条理的、不落俗套的进行阐发和辩述,这就是“哲学思维”,这就是“析辩魅力”,这就是主席高度!第二,“话留三分”是流动的。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流动和发展。所以“话留三分”的蕴涵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掌握“变”的火候和分寸,说出“变”的语言,才能达现“变”的目的和效益。“话留三分”, 不能也不应该作为我们唯一行事处世的“教条”,去应对纷繁的社会和生活。为什么是境界?林语堂先生在《说话的艺术》一书中,把说话区分为三重境界:高者忘言,中者慎言,下者巧言。所谓说话的最高境界是“忘言”,就是 “无话可说”或者“有话不说”,如禅宗教人,他们是“将嘴挂在墙上”的。这种“无声胜有声”,是很多人学不来、做不到的;说话的第二重境界是慎言。所谓“慎言”,就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也就是要“话留三分”;第三重境界就是“巧言”。这里有两个蕴意:一是说能够运用巧妙的修辞或辞令,说出的话让人爱听、愿听,还想听;二是舌巧如簧,嘴里天花乱坠,腹中另有蹊跷,这就是所谓小人,因为他们太会修饰,太会玩戏法,倒教人不信不服、不屑一顾了。我辈都是凡人,没有最高境界的魄力,做不到“忘言”,又没有“巧言”的技巧和水平。但是,我们可以“慎言”, 在权衡时机、地方、对象之后,可以做到“话留三分”,这也许是我们所能够达到的说话的“有境”之界了!
当前,人们大力提倡“饭到七分饱”,少吃“三分”是养生哲学。有句俗语说“少说为妙”,以前多被用为贬义。其实,一个“妙”字,里面蕴涵的为人处事做学问的道理,同养生一样,是需要我们花毕生的精力和时间,极其认真的去思考、诠释和实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