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雁入画来
文‖夏牧
“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春秋时节清风如许,万里长空丽日如艳。蓝天展开美丽的画卷:白云徜徉,雁阵列列,云雁一路逶迤,共飨惠风和艳阳。雁阵踏着祥云,带着使命北上,或者南下,飞过长江,飞过渺湖,飞临我的家乡。
水乡平原,天高地阔。密布的河湖港汊,白汪汪的水田,延展在我的脚下,仿佛童话世界。蓝天白云如苍狗,倒映在明镜似的水面。惊回首,白云伴着雁阵,游走在静静的小河里,蜿蜒在明晃晃的水田里,栖息在星罗棋布的港汊里,铭刻在不灭的童真里。几十年的深刻记忆挥之不去,成为永远的故乡符号。

雁阵一字形排开,从北来或南往,飞近我的村庄,瞬间变换成人字形的阵势,仿佛凌空表演的机群。兴奋的童仔仰面看天,但闻头雁嘎嘎鸣叫,群雁随后声声和鸣,仿佛节奏严谨的啦啦队,在为南征北上的雁列助阵。雁的斑影和嘎鸣,从高远的蓝天洒向绿色的原野,报道着春天的来临或秋天的悄至。雁阵赶集似的,走过一列又一列,从初春到清明北上,从中秋到霜降南下,规律似的缕缕不绝;从远古到吾辈,走过千年万载,年年都是如此。
村庄是雁阵的坐标,有雁阵的惦记,有雁阵的知音。村庄的炊烟四季不断,充满诱惑。炊烟踏着春光,袅袅缓升到明净的天空。空中有闲适的白云,像母亲一样接纳幻化的炊烟。雁阵透过丝丝白云,嗅到炊烟的味道,看到久违的村庄,仿佛看到熟悉的伙伴。童年的我们,总是迎着明媚的春光,或是猎猎秋风,踮起并不高大的脚尖,在庄子的前墩上翘首遥望那长空雁阵。

一列北来的雁阵走过森森丛林,临近炊烟袅袅的村庄,却突然改变方向,停摆翅膀,嘎嘎欢叫,而后绕着庄子盘旋一圈,齐齐停留在庄子前面那片静谧的芦苇荡里。芦苇荡是野鸭游弋的地方,也是白云栖息的静水。雁阵熟悉我们的村庄,熟悉这明净的湖水,熟悉湖水中的水藻鱼虾,熟悉它们旧时停留过的味道。它们南来北往,规律性的在此小憩补给,恢复体力,然后再踏上万里征途。这一幕,深刻地铭记在我们童年的脑海里,成为永恒的记忆。
北方是雁的家,南方是雁的岸,蓝天是雁的海,白云是雁的渡,而我们的村庄是雁阵舍不去的渡口。八千里山水云和路,三百六十五日风雨,雁阵飞过四季,飞过春秋,一路的风餐露宿,一路的云影相随。看到村庄的炊烟,雁阵会放慢脚步,会绕村三匝,仿佛在寻找曾经的记忆和童仔,回望过去的时光,然后顾盼左右而小憩水荡。而守望秋野的童仔,从童少到青年,年年看鸿雁驾彩云北归,又乘白云南去,走过春天到秋天,走过四季再轮回。

从春到秋,雁去半年,炊烟依然缭绕村庄,白云在孤独徘徊。秋天到了。寥廓江天,万里霜色。白云悠悠,秋风轻荡。朝霞开宿雾,归雁相与飞。雁阵从遥远的北方踏霜南下,依然掠过一片片白云,路过一座座村庄。鸿雁向南方,依稀记得炊烟的故乡,记得故乡那片白汪汪的芦苇荡。芦苇已从满眼青翠变成迎风摇曳的狼尾巴。金色的秋野,明艳的秋阳,丰收的歌声攀着醉人的炊烟,扶摇直上。遥看万里长空,白云铺下锦绣天路,童仔少年,依然守望南去的雁阵,路过我的江淮大地,我的家乡。
秋天的云很多情。云与鸿雁如影相随,如诗如画。走过千秋万代的鸿雁“人”阵,走到八十年前的六盘山上,邂逅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铁流劲旅。在苍茫的秋色里,疲惫的红旗红五星逶迤北上,但见雁阵驾长风踏轻云,飞渡澎湃黄河,越过贺兰山阙,嘎嘎歌慰那一路劳顿的风尘劲旅。马上诗人毛泽东长征途中看云天,惊见鸿雁正从顶上飞过,信马由缰绽豪情,随口吟下不朽诗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诗人的脚步在盘山路中跋涉,而奔放的思绪在万里长空遨游,向云雁问计。云是环绕六盘山的云,雁是飞过杀虎口的雁。云雁万里飞天际,矢志不渝向天歌。青云不坠攀天之志,鸿雁不弃万里归途之向,理想主义者的云骞思绪,在廖廓霜天激越诗兴,在诗兴里绽放不灭的光芒。

“窈窕云雁没,苍茫河汉横。”唐代诗人韦应物是观雁名士写雁高手。白云缓缓南移,群雁迢迢南飞,这是醉人的云雁秋迁图,是儿时百看不厌的秋野景观。每当秋风乍起,白云伴着雁阵从我顶上飞过。痴迷的我们仰面观天,惊叹人字形的雁阵,飞越千山万水从不爽约,从不乱套。傍晚的炊烟缓缓升起,像青云积集雁阵前方,是迎是送还是留?幼稚的童年好奇但看不透。但见雁阵踏烟而去,漫入云中,慢慢消失在南方的天幕中,消失在仰面观雁的童心里。

作者简介:夏牧,江苏盐城人,教育工作者。17岁时所写人物通讯首登新华日报,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从文46年有近千余篇首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学报、深圳特区报和新华月报、河南文学、湖北文学、双槐文学、散文百家、都市头条等百余家社科文学类杂志和平台,多篇作品获奖并荣登央视中国当代文学杰出文豪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