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从心生
廉德忠

人生在世,诸多事端,万种情由,离不开一个“悟”字,“悟”得深透,就会命韵连珠,境界顿开;若得一知半解,却又固执己见,只会舛难陡生,徒增懊恼。
“悟”,从心,吾声。《说文》解曰:悟,觉也。既如此,悟须与己有关,与心有关。千种风情,万中甘苦只是自己内心的认知和体味。换句话说,“悟”只能从心而生,从自己的胆魄、灵魂和潜视中生成。悟有两种,即自悟和他悟。自悟,即自己内心的关照、体察、寻找所得。这种身体力悟,多的是自觉自醒,一旦所悟得道,那将是一种焕然的境界,燃烧的风景!他悟,是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一种由彼及此,由外及内、由象及理的认知,从而消除幽闭和关碍,达到提升自己,关照自己、实现自我的目的和效益。这种借题发挥的觉悟,通常会使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无论自悟还是他悟,都有一个共同的契机和缘由,即:悟从心生,是自己内心的挣扎、斗争、革命的结果。
中国有很多的思想家。他们著述立说,阐明立场和观点,使得后人思前想后,左引右证,有时废寝忘食的钻研苦读,甚至于以付出生命作代价,却往往不得要领,有时驴唇马嘴,闹得东西莫辩。说到底,还是一个悟字,我们没有那个时代的生活在线,我们没有那个生命个体自悟或他悟的载体甚至内发条件,因此,只能揣测,只能臆断,只能作茧自缚。这正如一个孕妇,不到领略分娩的痛苦,就只能体味怀甲的幸福一样。还是原原本本的读读古人,读读他们的思想,让我们的生命个体依照前人的内心线路,悟从心生吧。千万别再自作聪明!
中国不乏优秀的作家诗人。他们在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堪比日月之光,照亮了多少人的暗暗长夜。那些优美的诗句,那些不朽的篇章,是怎样流出了诗人的胸膛?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人传经布道,“童心说”、“性灵说”、“具像说”、“归隐说”、“田园说”……,不一而足。然而,哪个立志诗家和文家的人,看了学说,经了点拨,就能曲径通幽?就能大放光芒,诗文千秋!古人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吟安一个字,捻断三千须”…… 这里还是一个“悟”字,或许在某一时刻天窗顿开,“柳岸花明又一村”,或许终生混沌 ,“山重水复疑无路”。推及歌者舞伶,乃至曲调书画,无不如此。任何一项事业,任何一项工作,悟从心生,得道领要,才能思如泉涌,水到若渠成。

中国有很多参禅悟道的诸如佛教、道教等宗教流派,都是讲悟性的。他们追求的境界是开悟,悟心悟情,悟到生命的真相,悟到宇宙的真实,能够达到“我即宇宙”的境界,就完成了学佛论道的嬗变过程。但这只是开始,悟后的重要工作,就是要进行修行。他们把悟前的修叫前方便,悟后的修叫正行。悟后起修是无为法,为了契入真实,要经历“心无心,我无我,致虚极,守静笃,契三无,证无余”等非常艰苦枯燥的过程。作为平常人,我们也需要悟,却不用这么费劲,只要冷静下来,让心松驰,抱着诚恳的态度,心就会像眼一样明亮起来,发现许多问题,那些一时的、虚幻的、不真实的现象,在这种静悟中就会被分辨出来。
联想到我们工作生活做学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何来?你可以无师自通,你也可以在领导、同事的尽心提携下步入辉煌。但是,关键是,你要弄通弄懂一个“悟”字。例如,在你的工作生活中,要与人交往,这些人包括你的同事、朋友、上司等等,那么你难免会听到或收集到一些“隐意”的话。如何去理解这些话?若不开悟,你一定是糊里糊涂,任人摆布。今天境顺,走路就轻飘飘,明天坎坷,感觉地心引力加重;环境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完全被幻象左右,你通往权力、事业和生活中心的路只能到此为止。你必须会悟,善悟、能悟,才能事业中天,才能游刃有余,行走自如。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境遇:工作着,其实心情很好,正想作出一番事业。但是有一天出了变故,或许被忽悠,或许被暗算,你不得不走向心灵的“深渊”。我是有过这样的选择:要么沉沦,要么另图他业。有一位朋友倾情指点,或许换一种工作或生活方式,身心或许能够舒展开来。于是想一想前缘后因,展开自己的长处,让它闪光吧!谈不上收获丰硕,但是已然愉悦和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悟”实际上又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是自然的,在没有任何防备时到来,人生的许多道路、走向,甚至重大的决定,就会在看似轻淡的时刻出现。“悟”也可以是人为的需要,这是一种寻找,是人在认识到危险或错误以及困境的情况下的一种最正确的做法,许多有用的想法、正确的决策,都会从中发生。但是,“悟”绝非是空穴来风,它是心底流淌的歌,它是胆边生起的风,它是生命开放的花。因此,我们宁可丢弃光亮,决不能舍弃“悟” 从心生的追寻。虽然“悟”前是吃饭、穿衣、上班去,“悟”后还是是吃饭、穿衣、上班去……
作者简介:廉德忠,笔名之洁,男,1962年8月生于山东平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平阴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平阴县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在《诗刊》、《青年作家》、《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山东教育》、《中国校外教育》、《教育文学》、《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发表诗歌、散文、新闻作品等100多万字,著有《青春无期》、《青春风铃》等专著多部,多次在全国、省、市诗歌比赛中获奖。个人资料入录《中国文学新人大辞典》、《山东作家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