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怀谭之——
白露蒹葭
文/周公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露节气引《诗-秦风》这首疑似情诗,不为偷闲学少年,实在乎“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蒹葭,一般解释就是芦苇,实际上,两个字指的是不同的植物。“蒹"是没长穗的荻,而“芦"、“苇"、“葭"都是我们今天说的芦苇,只是生长期不同,叫法不同。《本草纲目》中,“葭"指的是初生芦苇,“芦"指的是开花前,开花后结实则叫“苇″。《秦风》自然秦地诗歌,但大河芦苇,秋风肃肃,我把它与北郭大封滩联系越来,也恰到好处。

开花的荻不知古时叫什么,荻花白紫色花穗,有丝绸般光泽,比芦花漂亮。苇茎荻茎都能编席,但据《周礼》规定,凡丧事,人坐的席是苇席,神坐的席位必须用荻席,这就是区别。
除了《诗经》,蒹葭入诗也不少。如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如《随园诗话》:“为有琵琶数行字,荻花枫叶也千秋。″如宋代张咏"疏疏芦苇映门墙,更有新秋脍味长。″(《阙下寄傅逸人》)
芦苇还是国际植物,至少法国也有。法国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在自然界渺小如芦苇,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思想。
一叶知秋。白露为霜的季节,是“却道天凉好个秋″,还是感觉“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由你这思想的“蒹葭"决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