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 望
张 军

这个季节正值秋后,树上叶子渐次落下,枝头几片残叶瑟瑟风中,将落未落的一个状态。再看向地里的麦苗嫩生生的,不由让人生出无限的怜惜。隔段日子晒过几天太阳,田野中葱葱茏茏,竟是绿油油一片生机,直扑上人的眉眼,忍不住要赞叹几句,但搜肠刮肚也未想到恰当的句子,心下倒有两句打油诗冒了出来:眼前美景无限好,胸中无才写不得。摇摇头说一句“徒唤奈何”算是交了差。树上的翠意淡了,田间的绿苗长起,看来一年四季里,人们的生活中总是有绿色相伴总是生机盎然。
常年生活在乡间的人们,对这种景像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几百上千年一贯如此,打小就眼见得叶落苗生,有什么可值得惊叹呢?然而在我这样多读了几本闲书的人看来,这其中便隐藏着一个奥秘,年复一年四季交替间,应该有一根牵拽不断实际存在的线,在连缀着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使之串连起来不至于断裂,那是一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线。
人此一生,亦有一根似有似无的线在牵引着你走一条设定好的路。于是在这条路上,你会遇到你应该遇到的人,做着你应该做的事情,经历着与他人相异的人生,一切好像由不得你自己选择,只有按步就班任由这根线引导着你跌跌爬爬的前行。我想,这就是佛家所讲的缘了。
老家的村里,有一位年届六十的妇人,几十年来丈夫一直游逛在外,初几年还能摸得到人影,后来干脆踪影全无,直到前年客死异处,运回老家发丧入土,一棵心方始安定下来。自男人年轻时离家不归,女人便一个人拉扯儿子,辛辛苦苦种田谋生,生活得殊为不易。期间也曾有人拿话劝她,但她固执地认为,男人跑累了终究会回来,毕竟有一个老家还有年迈的高堂父母,纵是铁石心肠也不能没点良心。存着这一线希望,女人经年累月苦苦煎熬,熬老了高堂公婆,熬大了膝下幼子,但始终未能唤回男人的心。眼见丈夫指望不上,又盼着儿子成家立业,好歹也有点盼头不是。谁料想聪明伶俐一个孩子,学校毕业后误入歧途,直奔南方搞起了传销,近十几年音讯皆无,也不知吉凶祸福,当娘的日日夜夜挂在心上,但一个农村妇人又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既使去了人海茫茫又何处寻子呢?每与乡邻谈及于她,心下不由一片凄然,大好的青春岁月,一生的美好年华,皆毁于她最为亲近的两代男人身上。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她坚守着那一份信念呢?如今仔细琢磨,是一种渺渺茫茫的希望,正缘于这种可能出现的希望,支撑她一路走下来。

还是一位老乡,大约与我母亲年龄相仿,严格说她并不是我的街坊,她的村子隔了我老家七八里路。原本我并不认识这位人物,偶在赶集时碰到,戴一付厚厚的眼镜,因了这付眼镜引人注目,也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乡间戴眼镜的极少,大凡戴眼镜者多是学校的先生,有大学问的一类人,后来听人说起她的轶闻,更加不能忘怀。她极爱读书,田间地头歇息,其他人乱作一团,唯她捧一本书沉浸其中旁若无人。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在灶间烧火做饭,亦是书不离手,一手添柴一手翻书,有几次看得入神,锅干饭糊。一家人只能重新做饭,惹得公婆好一顿埋怨,丈天甚至动起了手,但饶是如此,她依然我行我素,读书不辍。有人私下问之,看书有何乐趣?答曰看书使人明智,书中自有未来自有光明自有希望。未来,光明和希望,庄稼人闻所未闻的词,更弄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一时便当作异人异事笑谈。有一次在学校与一位老师谈及此人此事,老师并不以为可笑,只言道她是一位有思想的人。此言一出吓我一跳,思想,那是多么高大上的词语,在我幼小的心中,只有伟大人物才有资格拥有思想,一个生活在乡下的平凡女人,有什么思想可言呢?今天看来,正是在那一本本书中,她看到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一个人眼光要往前看,看到长远处。不要因一时的困难而丧失了信心,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水浒传里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其中有这么两句: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所以呀只要坚持,前面就有希望”。祖父在世时常与我谈论到未来的生活,有一次他说出这番话让我铭记于心,这些年来不管遭遇什么挫折打击,我始终牢记祖父的教诲,要看到长远要看到希望。
这个秋日的午后站在田间,麦苗青油油地惹人爱怜,俯下身轻轻触碰一下这些可爱的绿精灵,突然间就悟出了一个道理:麦苗不仅延续了深秋里的绿意,而且使人升腾起一种祈盼丰收的希望。千百年来,正是深埋心底的这一份希望,催使着一代代人顽强拼搏,也正是这种不屈向上的精神,让我们在一年四季不断轮转的岁月里,义无反顾地大踏步向前走去。
希望,不正是拉拽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那根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