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江苏南通人。现当代文学博士,管理哲学博士,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信网络监事会主席,著名画家。

在迎接共和国七十华诞期间,共襄家国情怀——都市头条全媒体平台官方机构尹玉峰访谈现当代文学博士,管理哲学博士,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信网络监事会主席,著名画家刘谦先生。
富饶 美丽 强大的新中国永葆青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有感
刘谦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薪火相传,七十年奋发图强,七十年地覆天翻。人生七十古来稀,然人寿有境,国不云老:七十,风华正茂、青春勃发。忆往昔,旧中国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刚站立,百废待兴,万舸竞发;看今朝,莺歌燕舞,繁荣昌盛。环顾宇内,七十年如此巨变,谁能比肩?七十年如此成就,谁能复制?
中华民族从灾难深重处走来:从甲午战争到鸦片战争,从八国联军侵华到七七事变,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割地赔款,一片片土地在战争中呻吟,一群群难民在炮火中奔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坎坷,才沉淀出如今的人杰地灵。新中国越来越富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由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转变成高质量增长,人民生活由物质富裕向精神富有转变。中国不忘积极带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新征程。
新中国越来越美丽。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重工企业不断向新型绿色企业转变,环保意识走进千家万户,垃圾分类方兴未艾,绿色生态呼之欲出,人民群众看得到山,望得见水,生活处处都是美丽的家园。
新中国越来越强大。神舟飞天、嫦娥奔月、量子卫星、蛟龙入海、高速铁路、海尔电器、小米手机……腾讯在全球科技品牌中排名第五。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华为在全球市场拼出了近3000亿元的销售额;阿里巴巴网购逆袭新中国越来越强大。神舟飞天、嫦娥奔月、量子卫星、蛟龙入海、高速铁路、海尔电器、小米手机……腾讯在全球科技品牌中排名第五。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华为在全球市场拼出了近3000亿元的销售额;阿里巴巴网购逆袭传统零售;运-20、C919、AG600“三兄弟”翱翔蓝天,500强企业首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科技弯道超越的大潮扑面而来。
曾经,中华儿女将血和肉铸成长城,而今,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70年的沉寂不是沉默而是积累,70年的汗水不是徒劳而是奋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永葆青春。
最亲天下慈母心
作词:刘谦
最美天下慈母心
游子回归母子亲
温馨的港湾啊,风儿静谧
和美的家园,心儿轻吟
一桥飞架,连着儿女的梦想
百舸争流,漾起绚丽的青春
长江黄河一泓水
融入香江更精神
最美天下慈母心
碧海丹心爱母亲
前行的狂澜啊,慢慢抚平
心中的北斗,浓浓情深
挺起脊梁,擦亮东方的明珠
营造福祉,共享恬美的清晨
阅尽无数往来人
慈母大爱最深沉
图右:中信网络监事会主席刘谦,图中: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罗序伦,图左:都市头条全媒体平台官方机构尹玉峰。

国威永盛
刘谦
六王毕,四海一。秦统华夏始,今日香港时乃南海番禺小县也。自汉至明叠次更名曰博罗、宝安、东莞。最痛清廷割让,最喜九七回归,泱泱华夏,虎踞龙盘。今有港独竟激进打砸,污损国徽;藐视“一国两制”,挑衅中央权威;损害香港民众福祉,伤害中国人民情感。更有境外魑魅,阴鸷叵测,策划于密室,点火于港城,践踏法治、触碰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
香港宝地岂容亵渎,中华河山岂容侵犯!岂容此等不谐之音聒噪鼓舌,岂容境外反华势力点火煽风。试看域中,今日之华夏,凛凛然屹立于东方。我辈爱国民众,恳切期望香港同胞爱国爱港和衷共济,共赴昌盛繁荣;衷心祝福七十载新中国,如日杲杲、如木欣欣,国威永盛,再攀世纪新峰!
刘谦绘画作品

二乔
文/刘谦
总怜西风碧树凋,欣阅东风满园娇。
嘈嘈燕语随风舞,切切莺歌融九霄。
睡狮早醒金瓯固,旧貌新颜看今朝。
铁骨铮铮尽尧舜,岂容阿瞒窥二乔?
刘谦绘画作品
文化交流 美美与共
文/刘谦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外文化交流是历史之必然,是合作共赢、双方收益、共同发展的必要渠道和途径。
我国几千年来所走过的道路都刻下了与国外文化交流的痕迹,始终践行着社会方方面面的文化交流与渗透。下面我就简单描述一下我国自古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沿革,以及解放前后的国际文化交流现状。
历史沿革中的星光闪耀
在先秦时期,秦人箕子曾经去朝鲜传播中国的教化,使统一的秦王朝名声远播,当时的古印度人称中国为“秦”;以致到后来,不少西方国家研究中国时,都认为“中国”的名称源于“秦”。到了汉代,国势强盛,张骞、班超先后活跃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远在西亚的各国与中国文化交流成为了可能。
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贵族的奢侈品,当时西方对中国的称谓之一即来自“丝”字。当时,国外的一些植物、名马、魔术、佛教也引进了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都需要巩固和发展。因此,对外援的需求,使得这几百年间与国外文化交流更为发达。其中,佛教成为中国与周边诸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佛教的经典理论、佛教艺术与中国艺术的融合,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当时,日本、朝鲜、越南长期使用汉文作为记录的工具。在隋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境外各国采取开放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唐朝接受外国青年来长安学习,传播了唐文化,首都长安成为了国际性城市。唐朝的中外贸易空前繁荣,缅甸等国家的乐舞传到了中国,而中国的敦煌壁画、新文学体裁、海上、陆上的丝绸之路、造纸术、印刷术、绫绵纺织术等也都传到了国外,这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其影响也是罕见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唐僧西去取经,亦使宗教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到了北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宋人航海使用的水针罗盘,为阿拉伯航海家仿效,后又传入欧洲。当时中国瓷业发达,成为外贸主要商品。宋代的铜钱也在日本等国家流通。南宋僧人东渡日本,传播禅宗。朝鲜在五代末期就接受了中国的科举制,以选拔官吏。此时期,海外输入中国的以香料、象牙、犀角、珠宝为主。日本的木材、越南的古战稻也在中国推广。
在元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与多国陆路交通恢复,来往频繁,范围扩大,向西直达欧洲。丝绸之路更繁荣活跃,多国商人接踵而来。马可·波罗的游记使欧洲人更了解了中国。此时,中国与高丽文士之间、与日本禅僧之间的往来亦频繁密切。当时中国的天文历法、医药之学、钞法、雕版印刷、算盘、火药等都传进伊斯兰国家。元代中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非洲摩洛哥人的游记成为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
明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在方位上更广泛,超过以往任何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成为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盛事。欧洲耶稣会士东来,目的是传播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从西欧各国募集的七千余部西方著作,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利玛窦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儒学。到清朝时期,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汉文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朝鲜、越南与清朝的文人学者之间在文字上的往来与友谊留下了许多佳话。有的外来教士从事绘画、园林建筑等,圆明园即是他们融汇了法国、意大利及东方园林艺术特征的精心之作,其“万园之园”之称,就象征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最高“结晶”。
当时在欧洲,启蒙运动者们对孔子的主张和思想就极为推崇。伏尔泰曾赞美中国科考制,先是朝鲜、越南效仿,后法、英也采用,成为文官考试制度,沿袭至今。

西方影响不可小觑
清朝解体后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不能否认,占主导的始终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影响。在日本明治维新后,赴日留学青年不计其数,回国后在各领域中影响很大。
19世纪中国设立同文馆,授外文,译西书;进入20世纪后,留学生学习内容广泛,从欧美各国全面吸取西方文化,中国各级学校效仿西方,西方教会在中国创办各类学校,文化交流渗透甚广。尤其在“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对旧中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在此无需赘述,一言以蔽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
现阶段我国的国际朋友圈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文化交流,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最精彩的一个国际朋友圈。“一带一路”的主旨即开放国家,走出去,互通优秀文化和发展方式,为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和途径。实践证明了这个朋友圈的建立,从根本上提高了各国之间合作项目的成功率,累累硕果,有目共睹。
此外,我国还打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形式,比如:“文化年”、“中国春晚”等活动已成为对外交流的品牌;“相约北京”、“上海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国际杂技节”、声乐国际艺术大赛等,影响日益广泛,已成为亚洲的国际文化活动中心。亚洲艺术节、文化与文明会议又起着主导作用。

如何凸显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尤为凸显。不断提升对外传播的辐射力,文化交流的亲和力、文化贸易的竞争力,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让中国形象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已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我认为,主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①创新文化要走出去,增强国家软文化实力,势在必行。
②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实效性,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③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格局。推出更多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④注重受众心理、欣赏习惯,做好内容的原创、表达的包装和品牌的打造。
⑤加强出口渠道,加强国际经销网络建设,加强海外投资与合作。
⑥培养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吸引海内外优秀翻译人才。
总之,凸显我国文化软实力,已迫在眉睫,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交流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使国际文化交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19.9.7


尹玉峰,沈阳市生人,现居北京。北京开放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广西柳师客座教授。自2003年相继任职《中国商界焦点》《三希堂石渠宝笈集萃》(中国文史出版社)《艺术与收藏》等书刊杂志主编,中国艺术馆首席策展人。早期由沈阳出版社推出地方性经济文化著作,由《沈阳日报》推出小说、诗歌、散文作品,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推出文艺评论。相继在《北京日报》开设学习专栏,在《中国经营报》及各大网媒参与专栏写作。现任职于都市头条官方机构要职、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编辑、世界文学艺苑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