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茫水稻天地间(散文连载六)
文/夏牧
五
常言说,衣多求新,食多求精。当水稻实现高产稳产,人民丰衣足食之后,人们的追求和愿望是吃得精吃得好。过去的年代困顿之时,粗茶淡饭果腹,便是求之不得,而现在却是求新求精,吃出花样,故而对稻米的品质有新的更高的追求。
当水稻连年丰收,粮食自给有余之后,竟有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秉持异议,认为杂交水稻产量虽高但品质不高,尤其是市场难见杂交稻米的身影,而超市更是摆不上货架。虽然有人斥之为忘本,或曰其不知天高地厚。平心而论,以品质论是非确实不够公平,或曰抹杀了杂交水稻曾经的特殊贡献和栽培方法的特殊意义。但细细品来,杂交稻米的粗硬和乏黏性缺陷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在过去以温饱为满足的时代是无人在意的,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追求日益提高的今天,似有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的必要。正因为如此,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在不断实验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致力于研究改进和提高品质。不仅稻王袁隆平,而且许多水稻专家都在研究改进水稻品种,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食用需求。
人类将水稻从野谷驯化为熟粮,从远古进化到如今,品种已经十分丰富,而品质却迥然有别。现在的水稻基本分类为籼稻和粳稻、糯稻和非糯稻、早稻和中晚稻,而每一种类又有若干的子类品种。籼稻公认产量高但米质相对比较差,粳稻米品质好但生长时间长,土地循环利用率低,而糯稻米品质偏黏,适宜做黏性食品和包粽子之类,当然生长期更长产量也更低一些。但这不妨碍我们对水稻品性的基因移植和杂交。科学家就是试图从它们各自不同的基因中寻找更优势的基因,组合出新的又快又好又高产的新型的水稻基因,培植更宜于人类广泛接受的优质水稻品种。

对此,不仅我国科学家高度重视,国际水稻专家也极为关注。例如2015年5月,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主办,广东水稻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缩小亚洲水稻量质差异”国际合作项目学术年会就是专门研讨水稻品种的改良。来自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在这一专题会议上报告水稻研究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交流了水稻改进改良项目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就如何缩小水稻产量差距和品质差异、如何监测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确定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争取水稻产量和品质有更大突破的行动路线。专家学者研讨之余参观广东高要市的低碳高效水稻栽培现场并提出指导意见并持乐观态度。这对提高我国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的同时,提高稻米品质培植技术无疑将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突破。
我的老家在盐城西乡,属于里下河区域腹地,也是悠久的垛田稻米之乡,我们的庄子便叫园垛庄。从春天到深秋,那是一汪汪的水田,一片片的绿洲,一波波的金黄。相较于江南等水稻传统产区,这里的水稻尤其是规模化种植相对较晚。大规模的种植,主要是随明初年间江南移民定居苏北而形成人口规模化拓展而成的,是典型的水稻种植后发地区。但连江襟淮,水系发达的水乡环境,是水稻生产绝对的理想之地,特别是垛田水稻产量高品质好,历史上曾作为贡品专供京城皇家之需。这里也有很多致力于研究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试验田和土专家。地处水乡深处的盐城市盐都区七星实验农场,便是注重研究做好水稻生产和科研的佼佼者。农场的基本原则是,既要理想的产量,更要上乘的品质,既要理想的经济效益,更要叫好的社会效益。
深秋的水乡原野,正是秋风劲吹,稻菽金黄时节。当我怀感兴趣走进那广袤的原野深处,但见整齐规范的稻田棋盘般的伸向远方。那成熟的稻棵挨挨紧挤,稻穗稠密,稻香飘溢,有种闻之沉醉、心旌摇曳的感觉。这种由已具备品质高、口感好的“南粳9108”和“南粳5055”水稻基因,经叠加杂交而成就的新一代南粳水稻,不仅有抗病能力强的特点,还有既高产又优质的特殊品质。其稻米做出的米饭晶莹剔透,似有靓丽的光泽在绽放。而米饭入口又有柔软滑润,筋糯弹性的感觉,不用蘸咸伴菜也能可口下饭,吃涨肚皮。故被专家赞誉为“江苏最好吃的粳稻米”。
(待续)

作者简介:夏牧,江苏盐城人,教育工作者。17岁时所写人物通讯首登新华日报,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从文46年有近千余篇首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学报、深圳特区报和新华月报、河南文学、湖北文学、双槐文学、散文百家、都市头条等百余家社科文学类杂志和平台,多篇作品获奖并荣登央视中国当代文学杰出文豪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