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几位友人转发了关于作家“残雪”的文章,有她本人对中国文学圈的批判,有别人对她的高度赞扬。我很羞愧,此前不认识她,也没有读过她的文字。自诩为“行动派”的自己,即刻在网上搜了搜关于她本人及其代表作的相关介绍,很幸运地打开了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细细看过一遍,再次心生了羞愧——我竟然没有看懂。大约正如她自己所说,她写的“实验小说”是小众的,要那么多读者干什么?继而我又想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前两年在他的获奖信息铺天盖地、声名远扬之际,我赶紧去图书馆借了他的代表作来看,很遗憾地,没有翻阅多少就不想继续了。
大约我的阅读层次总是肤浅的,对于读不下去的文字我也就不强求自己了。昨天因为女作家残雪,我又对国内的知名女作家产生了好奇心,网上搜了搜,一看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的主席竟然是女作家铁凝,忘了在我的前半生有没有读过她的文字(我时常想不起自己读的书目),但对这个名字我显然是非常熟悉的。兴之所至,想对比下小说的写作风格,于是点击了铁凝的成名作。同样是短篇小说,我竟然一口气读完了那篇《哦,香雪》。感性如我,读到某些段落竟然又有感动到落泪的场景。主人公“香雪”人如其名,而她身边的那一群善良、淳朴的山里姑娘亦如白雪一般的纯净、美好。通篇文字不卖弄辞藻,不艰深晦涩,果然适合我这样的大众读者。
好的作者是怎样的?好的文学作品是怎样的?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我无法也不敢给出一份肯定的答案!但我又莫名地联想到自己在上的“酒店文化”课程,从纵向来看,古代的客栈相对简陋,但也符合那个时代的发展背景。近代出现专门针对上层社会的豪华大酒店,后也有适合普通民众的商业酒店,再到现代新型酒店——更加便捷。从横向去看,根据服务対象的不同,酒店又可分为多种类型。不知道人们对文字的选择和喜欢是否与此类似?作为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提供精神上的养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或者是一份情感上的寄托,大约就称得上好作品。至于写作的体裁和风格,应该不能作为“厚此薄彼”的依据。
近来我在看沈从文的中篇小说集,开篇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不是第一次阅读这部小说,但它仍然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不只在文笔优美,更在其描绘的风土人情能够给人以美好的想象,故事中的人物个性突出,故事的演绎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而文集中的另外几篇,虽大多是第一次品读,却也有让我想跳跃着看的篇章。我以为,其中的选文并非都是珠玉。但这不影响我认同沈从文是个优秀作家的评论。
文学作品的诞生取决于写作者的人生阅历、感悟能力、写作技巧和写作动机,天时地利人和时方能催生佳作。才华横溢可能带有天赋因素,更有后天的勤奋磨练。一篇佳作犹如短跑冲刺,有特长的人通过有效训练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而保持一以贯之的饱满的写作激情是不易的,亦如长跑,如何保证最好的状态分布于每一段行程?把任一程的速度抽取出来与短跑选手抗衡,大约也是不现实的吧?如此,阅读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我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足够丰盈。
我不是个优秀的作者,也不是个优秀的读者,可我有一颗喜欢阅读也喜欢写作的初心。在保守初心的历程中,我庆幸,我可以做各种理性或感性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