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茫水稻天地间(散文连载四)
文/夏牧(江苏)
那金黄的稻穗便是银练玉带上的珍珠玛瑙,摄人魂魄,醉人心房。惊叹之余,不由得感慨稻系山间灵谷,人为山岭之主。可谓人伴稻生存,稻随人登山,人间景象赛仙境
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山区,寸土如寸金,山泉贵如油。而历史以来,逃避战争和乱祸的流民,从北方、从中原、从长江流域,云呼浪涌般地聚居南方的深山峡谷,建立世外家园求生存。 在那王朝轮换、民不聊生的漫长岁月里,东南、西南的崇山峻岭便是许多中原和江南流民的避难之所。在这兵燹不染的天然之所,他们久居成习,逐步演变为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群体,但有限的土地是繁衍生存的瓶颈。 已经习惯了米食细粮的江南世民和中原移民,千方百计在山区的缓坡和泉水上打主意求出路。于是,有了山坡成梯田,山泉成灌水,秧禾栽上山,稻香飘天外的人间神话。
自从隋末唐初战火起,贵州、广西和云南等边远山地,自中原而来的移民不断增多,其后的层层梯田便相继风生云起。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与完善,红土群山中的梯田一坡连着一坡,一层拥着一层,水光云影,秧禾绽翠,春夏葱绿,金秋泛黄,千山万岭成为油彩涂抹的金色版画。最著名的云南哈尼族梯田已成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梯田水稻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十年前,我们黄海之滨的环保之士,特地选择初秋季节赴云南省元阳县,慕名游览哈尼人的梯田,可谓百闻不如一见。探足云雾缭绕的梯田,目睹金黄层层的坡稻,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元阳位于云南最南端的红河州,是云南也是我国梯田比较集中的山区县份之一。元阳几乎都为山地,无一平川沃野。最低的山间谷地海拔只有144米,而最高的山顶海拔达2939米。全县近370000亩的山地面积,水田将近190000亩,而水田又主要是遍及山山岭岭的层层梯田,其主要粮食作物便是漫山遍野的金色水稻。 经过祖祖辈辈1300多年的不懈努力,哈尼梯田的水稻不仅规模为南方梯田之最,而且种植水平当属天下一流,产量稳定,质量上乘,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元阳的“哈尼梯田”分布于全县14个乡镇,层叠于海拔170米--1980米的崇山峻岭。梯田级数最多的有3700多级,最少的也有10多梯级;梯田连片面积最大的达14000多亩,山连山田接田。庞大的云阳梯田,可谓云海茫茫,梯稻苍苍,堪称世间奇观、世界之最;单块面积最大的有100余亩,而最小的不足1平方米。就是这1平方的梯田,也毫无例外地种植水稻。可见哈尼人民对水稻的无比珍视。
千里迢迢来云阳的平原之子,登上哀牢山端观赏梯田,豪情不已惊叹时,偶遇一位年长的哈尼老伯,问其这么多的梯田水稻,肥从哪里来,水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引上山?那老伯不无自豪地回答说,老天眷顾我们哈尼人,哀牢山的天象特别爽,雨水特别多。积水蓄水和合理用水是哈尼人祖祖辈辈的遗传经凭,哈尼梯田自古以来就不曾愁过水,稻草还田也不曾缺过肥。现在有了电动输水,用管道调节水源,把山泉引上山岭,分级灌溉梯田水稻,更是方便得不得了。而青涩的稻秆就地掖土成自然肥料,不仅绝对的养土肥土又壮苗,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水肥,而且避免焚烧稻草,有利保护环境。哈尼人民就是这么勤劳智慧地让荒山成田,让田献宝,实现良性循环,稻谷丰饶。
难怪千百年来,这层层梯田总是银光闪闪青禾葱葱呢。而云南梯田那天然优质的稻米也是绝世无双,曾作为“珍珠”般的贡品谨献明清皇家,而辛勤的哈尼人反倒难得享受精致的稻米了。
梯田水稻不仅是我们南方山区,就连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中南半岛的山地国家,也常见成片的坡地梯田。大概受我们云南哈尼梯田影响,在越南与我国接壤的越北山区,竟然可见大片大片的云锦梯田,同样是云水天光、郁郁葱葱,与云南梯田的银色水波和金色稻浪遥相呼应,蔚为壮观。站在中越边境的界山之巅,放眼远方含黛山峦,我们在惊叹梯田壮锦的同时,更惊叹山区边民为求温饱而将水稻引种上山的千古豪情。
水稻作为自然遗产,是不分民族地域的自由灵物,而云顶梯田那雄奇壮美的水稻景观,则无疑是古今中外各民族人民的伟大创举。
(待续)

作者简介:夏牧,江苏盐城人,教育工作者。17岁时所写人物通讯首登新华日报,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从文46年有近千余篇首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学报、深圳特区报和新华月报、河南文学、湖北文学、双槐文学、散文百家、都市头条等百余家社科文学类杂志和平台,多篇作品获奖并荣登央视中国当代文学杰出文豪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