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陈三两》(原创)
文/屈彦红(河南.西峡)
传统优秀曲剧《陈三两》每每听起来,都有一种脍炙人口,耳目一新,荡气回肠的感觉。
经典剧目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散,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环境下都不会被割舍。相反,浏览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关注,以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陈三两》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中,无数听众的参与和演唱,与大众有着亲密关系,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

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都成了泥沙,细细品味《陈三两》你会觉得久远的经典,血肉丰满,面目可亲。所以年轻一代要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审美,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最早接触戏曲《陈三两》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偶尔从大街上飘来一声声字句清晰,铿锵有力,凄美婉转的唱腔。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虽然对戏词,内容,含义不甚了解,也不知是谁唱这么好听,但却记忆犹新!
八十年代正是流行歌曲泛滥的时节,费翔的《故乡的云》,齐秦的《大约在冬季》朱明英《回娘家》卓依婷《童年》。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伴随着我青涩少年的理想,抱负及懵懂懂,月朦胧的爱恋。逝者如斯夫!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早已若隐若现,若明若暗,淡忘脑后,不曾记得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唯独曲剧《陈三两》在我脑海余音绕梁,挥之不去。
是我真正和《陈三两》结下不解之缘,是受父母的影响,中学时代,父亲爱好听戏,买了录音机和许多磁带,母亲博闻强识,许多不明白的戏文经母亲讲解后逐渐清晰。
有人因为研究《红楼梦》而成为《红》迷,我却偏爱《陈三两》而成为‘三两’迷。
《陈三两》又名《陈三两爬堂》是曲剧大师张新芳先生的成名代表作,提及《陈三两》就不能不说张新芳,如同越调大师申凤梅就代表着‘诸葛亮’,豫剧大师常香玉就代表着‘花木兰’。

《陈三两》剧目,生动曲折,峰回路转,逻辑性强,构思奇巧严谨。
明朝正德年间,河北举子李九经进京科考,得中进士,正待接补官职之时,大宦官刘瑾将文凭卖给他人,李九经夫妻双双气死在报恩寺里,撇下未成年的女儿李淑萍与幼子李凤鸣。李淑萍为了殡葬父母,她自卖自身,沦为娼妓,改姓为陈,她博学多才,卖艺不卖身,写得一手好字,每幅字售价纹银三两,故得名‘陈三两’。
一日,珠宝商人张子春羡慕陈三两的才色,和妓院老鸨合谋,以重金买陈三两做妾,陈坚决不从,张子春将她告到沧州州衙,并以200两纹银贿赂知府李凤鸣。而李凤鸣正是陈三两失散12年的胞弟,他为了让陈三两屈从于珠宝商,在公堂上对她严刑拷打,陈三两坚贞不屈,申辩之间,姐弟俩终于明白了彼此身世。此时正值李淑萍的义弟陈奎赶到,他以巡案钦差身份把贪赃枉法的李凤鸣打入囚牢,使李淑萍得救。
好的剧目要有好的演唱者,好演员的功底,如同垒墙,‘好砖遇到手艺不高的师傅’跟‘坏砖遇到手艺高超的师傅’砌墙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关资料显示,享有‘曲剧皇后’美称的张新芳天资聪慧,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从七岁开始学戏,八岁登台,九岁便在曲剧舞台上唱红,被人们称为‘九岁红,喊一腔,一下迷了八道岗’的口谚广为流传,著名剧作家田汉1959年看了张新芳演出的《陈三两》后说‘演的太好了,你感动了我!想不到曲剧这么美,这么富有表达力,叫人忘不了!’
河南曲剧名扬四海,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张新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高亢,豪放有力,委婉细腻,韵味浑厚,成为人们公认的‘曲剧皇后’
她的演唱风格以纯正大方,朴实无华著称,无论是咬字行腔,韵味节律,断连,念白,哪一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她的嗓子条件非常好,音量大,音域宽,音质纯,音色美,既能唱,又善唱,悲剧是强项。

她全身心地投入剧本对艺术人物仔细琢磨,认真分析,每一个唱腔,动作设计都很恰如其分,很到位,比如水袖的运用,一登台亮相,衙役们催促带她步入公堂,她很不满地对着衙役摔着水袖,遇到陈奎审冤,水袖又抛弃跪地的李凤鸣,既而又托起长长的水袖与陈奎相搀扶入座。再比如在公堂让魏朋撑起面来气愤之中唾弃于面,让陶哥儿抬起头来挥手击面,以及簪子夹手悲痛欲绝的无助表情等等举手投足皆是戏,可谓出神入化!
纯正的曲剧韵味,地道的张派唱腔,带给艺术饥渴的观众无疑是美食甘露,仰或是冬日的麦苗遇到了漫天舞动的雪花,滋润着人们干涸的艺术心田。
她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在不同场合下思想情绪的发展变化,虽说是悲情演员,但遇到欢快的场面自然又流露出得意之色,比如,双手写梅花撰字,又如机智聪明的陈三两唱到‘大街上买来了铜铃绒线,定下提铃计一桩’,用手一拉,仿若撤动了红绒线,线动铃响人醒,展现真实场景,刻画人物,入木三分,举手投足,足见大师的扎实功底!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她是在用心演绎,诠释人生。戏里面有她的影子,七岁前,她的姐姐,父亲及一个弟弟相继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从此和哥哥,母亲讨饭为生,相依为命,当唱到陈奎讨饭,自是真情流露。
演唱吐字清晰,刚健明亮,醇厚朴实,表演大方自如,情真意切,一生所演百部戏中,多为‘哭戏’且多为‘跪戏’(跪着唱),张新芳的艺术是属于风雪和沉思的,喜庆与她无关,‘一个《陈三两》能把人心都唱碎了!’有戏迷如是评价她的戏。
从艺七十余年,从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内涵,拓展了曲剧的表演领域和流行地域,成为河南曲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张新芳先生以擅演悲剧人物见长,德艺双馨!
‘苦命’女天生好嗓音难自弃,哭诉腔独树一帜贯中华!
张新芳先生的《陈三两》,之所以传唱不衰,是她的唱工深厚,字正腔圆,古朴坚实,音质浑厚,气息饱满,刚中有柔,表演既不失以温,又不失以爆,举止行动,嬉笑怒骂都恰如其分。

史上老百姓最期盼,最清正廉洁的官——北宋名臣包拯!
史上最冤的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
史上最敢大骂公堂,反抗贪官污吏的奇女子非‘陈三两’莫属!
‘欺人如欺天,勿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北京故宫为龙头,比之故宫缩小比例建于元朝历经明,清及中华民国的龙尾——河南,南阳内乡县衙门三堂前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诠释了《陈三两》中的为官之道!

张新芳《陈三两》唱出了时代心声,‘陈三两’有人权意识,虽是烟花出身,但出污泥而不染,对自己的婚姻争取自由,渴望美好,反对包办婚姻,追求幸福生活,是反封建的女性代表,值得讴歌和赞美!
‘陈三两’是聪明的,也是幸运的,在知府李凤鸣让衙役带到后堂,在陈奎(相当于包青天,也相当于当前的巡视组),来到之前就大声呼喊‘陈三两,冤枉!’为她重见天日打开了希望之门!
当今法制健全的社会《陈三两》无疑是反腐倡廉的一部生动的教课书,愿我们伟大的祖国长治久安,日益发展壮大,巍然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巅!

作者简介:屈彦红,河南,南阳,西峡。从事装卸,搬运。业余爱好写作,传播正能量,不辍笔耕!师从南阳作家群老师,二月河,廖华歌,周大新等著名作家指导,作品《大美田关》,《芦荟和长寿花》,《旁观者》,《致杨柳》,《比投榜前的感慨》,等陆续发表诸多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