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茫水稻天地间(散文连载二)
文‖夏牧(江苏)
这一切都充分证明,我国才是最早人工驯化水稻的国家,其后再经由人类的流动,逐渐传播扩散到印度、南亚和中南半岛,再还原到东南亚地区,中世纪后又随经贸交往而逐步传播到欧南的相关国家。
我国也是最早拥有水稻栽培传奇之说和详述记载的国家。早在公元前2800年时的神农氏便将水稻尊为“五谷”之一,以荐万民以广植。而到南北朝时的北魏重要的农事著作《齐民要术》已将水稻单独列篇,详述了水稻的季节特征和栽培要领:“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三月种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四月中旬为下时……霜降而获之。”我们的先民不仅最早为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驯化出先于他人而成熟的熟地水稻,而且最早为我们子孙后代总结出成熟的水稻栽培技术和时令要领,不啻是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世界众多民族的重大贡献。
正是水稻这一易于普及又可高产稳产,而且可口易食的粮食作物,在人口最为集中、饮食偏好米素的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南欧地区,解决了无数的民众粮食饥荒、民族生存危机的问题。尤其是亚洲,稻米几乎是主产粮食的代名词,是手中饭碗的同义语。而在我国的许多水稻产区,自古及今都以盛产稻米为著称的鱼米之乡而自豪。

二
水稻以薄水为条件,以稀泥为基础,适时栽培,应季生长,适应范围十分广泛。从热带地区东南亚到我国白山黑水的北大荒,从东瀛九州北海道到西亚南欧的地中海沿岸,都有无边的稻田,都有金色的稻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水稻生产打破传统的区域禁区,一路逶迤北上至北纬高寒地区,扩展到长城内外、天山南北和东北地区长白山的脚下,成为涉及路径最远、分布范围最广的大宗性粮食作物之一。
长江,我国第一长河,源流万里,关山重重。在那遥远纤牵的峥嵘岁月,长江不仅是人间天堑,还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的重要方标。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锦绣江南自古以来便是鱼翔浅底、稻花飘香的鱼米之乡,而广袤的江北则是蒿草漫膝、麦粟间杂的荒蛮之地。秦汉之前,历来有“稻不过江麦不过黄(黄河)”之说,而苍茫的塞北则是高粱谷粟的世袭之地。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传播远延,水稻的足迹才逐渐延伸到江淮流域,及至后来的黄淮中原地区。而在上世纪的中后期,由于共产党人的孜孜以求,水稻竟遍及天山南北、关外塞北,遍布大半个中国。
——在陕北高原,遥远的过去想象在黄土山沟种植水稻,曾被视为天方夜谭。而在延安时代的南泥湾却首开先河,创造了荒原变良田,水稻遍山沟的奇观。出身湖南的水稻之子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垦荒大军,用铁锹䦆头披荆斩棘,唤醒沉睡的黄土,开掘出万顷良田,引进延水种植粮食,特别是成功种植水稻而被誉赞为陕北的好江南。这个曾被视为荆棘丛生、沟壑纵横的荒芜之地,从此成为延安的后方大粮仓,水稻也从此进入黄土高原的黄色版图,改写了水稻的地域历史。
六年前的初夏,正是麦垅泛黄,嫩秧渐旺的时候,我们自驾别克商务车拜谒圣地延安,专程参观开荒典范南泥湾。面对一帧帧暗黄的图片,面临一汪汪青翠的秧禾,眼神为之发光,心灵为之震撼。那斑斑焦黄的照片和粗黑详实的资料显示,从1941年到1944年的三四年间,边区军民在南泥湾共开辟良田将近27万亩,年产粮食3700多万担,还有数百万担的大豆、高粱、小米和棉花。尤其是王震将军和他的三五九旅,以前无古人的气魄,把南方的水稻引进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坡,打破了稻菽不可逾越秦岭以北的千年禁区,创造了陕北江南的奇迹。
水稻生产,不仅解决了边区军民的粮食困难,也为来自天南地北的米食偏好者带来福音,还为其后的解放战争储备了一定的粮食资源。
(待续)

作者简介:夏牧,江苏盐城人,教育工作者。17岁时所写人物通讯首登新华日报,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从文46年有近千余篇首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学报、深圳特区报和新华月报、河南文学、湖北文学、双槐文学、散文百家、都市头条等百余家社科文学类杂志和平台,多篇作品获奖并荣登央视中国当代文学杰出文豪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