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茫水稻天地间(散文连载一)
文‖夏牧(江苏)
题记:我生在水乡,吃稻米成长,至今还是一日三餐米素果腹,故对水稻怀有特殊的感情,以至于流露键盘成此文。

引子
在水一方,初始为秧;秋风吹过,遍野染黄。
这黄,如成金般闪烁,如波浪般涌动,从村庄涌向远舍,从渠林涌向远野,从山脚涌向云端,一路逶迤唱秋歌,一望无际尽苍茫。
——这便是水稻,粗壳精米的水稻,遍布大半个地球的水稻,果腹地球一半以上人口的水稻,衍生出许多精致可口食品的水稻,拥有数千上万年驯化栽培历史的水稻。
我为此而赞美水稻。

一
常常回探垛田般的故乡,喜欢站在故乡的村头,迎着初升的朝阳,极目远望那一匡匡整齐划一的稻田,远望那一片片夏青秋黄的水稻,痴迷地想象这水稻是如何从远古走到今天而成为全球最大宗的粮食作物,成为古今人类无可替代的一种果腹食物。
陶醉的迷眼,随着青波金浪的翻卷而思绪万千,不觉从眼前想到远古,从远古回归眼前,感叹这水稻的悠久和沧桑、传承和神奇。
水稻,这个浅水生长、沃野孕穗的骄子,这个秋风泛黄、应季飘香的灵谷,是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粮食作物。今天遍地金黄色的水稻,在远古的岁月却是孤零散居的野谷,一如现今阡陌荒滩上的结籽野草一般,自生自灭又复苏,春去秋尽千万年。许是南极仙翁为济苍生而点化成宝赠予人间,这水稻从芸芸野草杂粟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祖先果腹充饥的上好粮谷,成就一幅美妙的收获图景,繁衍至今而不衰。人们从稻米中摄取营养,获得温饱,走过漫长的进化岁月。想象那遥远的洪荒岁月,以攀山越岭寻猎飞禽野兽、攀树摇枝撷取野果菽粟为食物的祖先,一经发现这金黄粗壳中的米粒可成饭充饥,该是何等的狂热和欣喜。
水稻到底始于何时起于何地,不曾考证也无法考证。许多专家学者至今依然为此锲而不舍,探寻她的足迹。但水稻之始于人类种植,于人类果腹的史前痕迹,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屡有发现:1955年湖北省京山县的屈家岭,1959年重庆市巫山县的大溪村,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等等,都一一发现史前数千上万年的驯化水稻化石。而最近的一次是2000年前后,在湖南省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先后发现的炭化钙稻谷和水稻细胞“植硅体”化石表明,水稻果腹人类至少有12000---14000年的历史。史学家和植物学家为此而惊叹水稻的栽培历史,远比我们先前想象的要久远得多,也比古老的传说要神奇得多。

根据考古发现和史学家的概述,我们不妨这样前溯水稻的演变和传播路线:大约1500万年前后,水稻的始祖种群被热带丛林中众多羽化而来的鸟类喙食,而后随其粪便从东南亚那茫茫的原始森林,从那一汪汪的凹溪浅塘中带出,一路遗落到温暖的亚热带沼泽、平原和水乡而成为众草般的寻常水谷。当我们的祖先寻觅果腹食物时碾开这水谷粗糙的皮壳,竟意外地发现其珠玑如玉般的米粒,不啻惊喜为上苍恩赐的神来之物。而我国东南、华南栖居于山涧水溪之畔的先民便灵机而动,择淤泥、灌薄水种植这种神奇的水谷,毫不经意地成就了这万年不衰的金色水稻。
尽管学术界对水稻的传播之说至今还有不同的版本,但对水稻由野生驯化而来都持不争的共识。尽管印度与中国,甚至泰国越南与中国争夺水稻最早的驯化栽培国,国际学术界也曾一度认可印度为最早的栽培国,但中国于湖南的玉蟾岩遗址、江西省的仙人洞遗址先后发现的12000---14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水稻化石,是毋庸置疑无可辩驳的考古史实。这一切都充分证明,我国才是最早人工驯化水稻的国家,其后再经由人类的流动,逐渐传播扩散到印度、南亚和中南半岛,再还原到东南亚地区,中世纪后又随经贸交往而逐步传播到欧南的相关国家。
(待续)

作者简介:夏牧,江苏盐城人,教育工作者。17岁时所写人物通讯首登新华日报,善论文散文、诗歌小说。从文46年有近千余篇首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学报、深圳特区报和新华月报、河南文学、湖北文学、双槐文学、散文百家、都市头条等百余家社科文学类杂志和平台,多篇作品获奖并荣登央视中国当代文学杰出文豪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