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的报刊亭》
作者:卢佩宁
报刊亭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记录了那个年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它不应该消失。
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落后的方式都渐渐被现代的科技发展所取代,网络替代了传统媒体,原来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报刊亭多数停业,亦或是经营日常的饮料、香烟之类,卖报刊杂志的已经寥寥无几。我所居住的小区附近也只有明秀小区和北湖中医院附近的报刊亭还坚守着这份清苦。
中医院旁边的报刊亭是一对老年夫妇,依然整齐有序的摆放着几十种报刊杂志,安放的那一部黄色座机电话像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报刊亭的兴衰。夫妇俩彬彬有礼,总能微笑着递上《读者》杂志,她的笑容常让我想起和蔼可亲的母亲。而明秀二区路口的报刊亭,看到的都是断断续续的营业,让我不免有些担忧和失落。
有一段时间,我曾想过等年纪大了租一间报刊亭,可以看书、喝茶、弹琴,既可享受文字带来的滋养,还可以挣点小钱糊口。可是现在看到报刊亭的没落,生意难以为继,心里五味杂陈,这念头就慢慢淡了。手机里的快餐文化和低俗视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静下心看书读报的人越来越少。2009年我曾带着大女儿去古城路批发书报,一路沿街叫卖,十点多钟,能把手上一百份的报纸卖完,随处可看到人们靠在树荫下抑或是店铺里专注的看着报纸。现在随处看到的是低头看手机玩游戏,刷低俗视频的人。
由此让我想起2017年初,在欧洲旅游看到的一些情景。在法国巴黎,我特意去塞纳河边游历了历史悠久的旧书报摊。摆卖的都是些旧书、旧明信片、旧唱片,能让我惊奇的看到清代版的《三国演义》和《毛泽东语录》。塞纳河堤岸的旧书摊始于16世纪,历史悠久,摊主们获准将绿色书箱固定在堤岸护墙上,夜间不需要搬运回家,摊主随意作息,只有雨天才自行歇业。他们以传播人类文化知识为天职,安于清贫,仅靠出售旧书所获的微薄收入逸然度日。实际上,这些旧书摊主才是“人类文化遗产”真正的优秀传人。对比国内,我们缺了这样的文化氛围,缺一些不随流俗,似乎“迂腐”的人。
塞纳河边的巴黎圣母院对岸,就是有“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 的莎士比亚书店,它很小,安静的藏在城市角落,却是巴黎的文化地标。书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前来拜访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作为一个喜欢逛书店的人,怎能错过呢?我先远远的安静一下激动的心情才踏入书店。进到书店,当年海明威和乔伊斯坐在大火炉边翻阅书籍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
写到此,对比了国内外的文化氛围,我内心里不免有些惆怅和担忧,报刊亭会不会渐渐在我们的城市里消失?中国民众一年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持平。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
虽然不去报刊亭买书报了,但现在孩子和她妈妈能坚持每周末去一趟图书馆借阅图书,还有六十岁的大哥受我的影响也办了借书证。学校布置孩子的家庭作业,要求每天完成半个小时的阅读,由此不免值得让人欣慰……
北大学生问余秋雨:“我们每天很多时间都在网上,这样好吗”?
余秋雨答:“不好。赶快自救,在滔滔海啸中找一个岛屿”。
希望我这些文字能唤起大家的阅读兴趣,找到精神的岛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