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镜头为哪般
作者/逯家驹
在热播的电视剧《延安颂》里常常出现一代伟人毛泽东吸烟镜头。这无疑是对受众极其恶劣的耳濡目染,而这个差忒远远大于其它不良行为的影响,决不可小觑。
比如镜头毛泽东在写《矛盾论》时娴熟的吸烟动作——不但如饥似渴地卯足了力气吸了一口烟,而且还极其完美、熟练地把从嘴里吐出来的一缕烟雾,再用鼻子吸进肺中……不难看出,这个“精彩绝伦”的动作,不知让演员煞费了多少苦心,耗费了多少时间……不仅如此,即便毛泽东离开了写作的案几,与进屋的刘少奇谈话时,也仍旧是烟不离手,手不离烟。可见,吸烟对于毛泽东已经不是一般的嗜好了……
于是我就纳闷儿了——电视剧对吸烟这样的细节如此刻画如此关注如此重磅推出,到底是想释放什么信号呢?无庸讳言,就是在地地道道地“美化吸烟”!!!——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都可以自由自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若无其事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吞云吐雾”,作为这个国度里的一员,当然没有理由不“见贤思齐”,迎头赶上了……
笔者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不外出于对目前我国烟民以细胞分裂的速度增长的担忧罢了。在媒体上,还是宣传一些“吸烟有害健康”的镜头招人待见——现在,在懵懂时期不慎学会了吸烟的中老年烟民,只要稍微有点儿良知——也就是良知未泯的话,谁不想用一种最快捷、最少痛苦的方法早一天戒掉这种恶习呢?因为吸烟行为就是不打折扣的“损人不利己”行为!当事人每天制造的二手烟无时不刻不在戕害无辜,不在扼杀别人的生命!

也许有人说,电视剧就是要还原真实的历史,毛泽东吸烟也是史实,搬上银幕何错之有?
劝君切莫忘记——电视剧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必须高于生活!因为它必须使受众受到有益的教育和陶冶,否则失去了文学本身的意义。
那么文学是不是就一定“造假”呢?决不是!但也不等于说可以把一只苍蝇也描绘成双眼皮儿,写得它魅力四射、性感无比,而是去粗取精,筛选斟酌,以期达到教育、感染、激励、陶冶和唤醒之目的。文学作品一经面世,就要担负起它的社会责任。
当年的毛泽东确实吸了烟,这样的情节应该不应该出现在镜头里呢?个人认为,是大可不必,甚至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即便将那支烟卷儿从他的手中“删除”,丝毫不影响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反而更能提升毛泽东的伟大形象。正所谓“去粗取精”。而一旦将这样的镜头(连故事情节都算不上)公之于众,无疑起到了负面作用,其恶劣影响甚至是难以挽回的。
退一万步讲,编剧抑或导演是偏执狂、是“奇葩”,就是想要把这组镜头搬上银幕——鄙人姑且同意,不过假如你不想误导国民积极效仿,使我们的国家在短时间内成为“吸烟强国”的话,你必须对这些镜头采取必要的淡化抑或补救措施,诸如在之后的镜头里,对吸烟当事人因吸烟而导致身体不适甚至患病的后果,面对数以亿计的受众有所交代——吸烟并不是什么好的行为。或者通过当事人的嘴,自言自语也好,对别人说也罢,一定对“吸烟有害”这一基本常识有所表白,否则,一切轻松自如的吸烟镜头,就是在误导受众,就是在教唆青年,就是在戕害文明……
文章最后“乱弹”一把——宁可把如厕镜头、擤鼻涕镜头搬上银幕也决不能把吸烟推而广之!前者充其量属于“不雅——但毕竟是人生之必需;后者则是“教唆”——因为绝大多数人本来不会吸烟,你却让一个又一个受众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吸烟,即“自杀”和“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