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明长城: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奇葩
文/原雪瑞
白草口长城作为典型明代内长城,由山阴县张家庄乡新广武村沿西南方向进入代县境内,经雁门关乡白草口村、王庄村,向西南延伸至原平市,于原平市段家堡乡老窝村附近的早期长城相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猴儿岭白草口长城,横跨山阴、代县,全长5033米,代县段全长3053米。猴儿岭白草口长城霸气十足,雄险惊人,被长城专家称作是长城躯体中最壮美、最原汁原味的精华所在,堪称冷兵器时代防御工程的巅峰之作,也是山西长城中出镜率最高、公众最熟悉的段落。而位于高山绝顶之上的猴岭长城锯齿垛口,远望像锯齿,近看似阶梯,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造型富于变化,蔚为壮观。实为国内罕见,堪称中国长城史上最佳建筑文化符号,其视觉冲击力让人震撼,直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王者风范,那简直是古建结构力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充分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日益成熟和建筑取舍上的多元性发展。仔细勘察发现,其形制特点和建筑风格,只适用于特定地貌。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草口长城其保护范围为:以长城墙体的敌台、马面、关堡和相关遗存的墙基外缘为基线向两侧各扩200米作为边界;其建设控制地带为:自保护范围边界起外扩500米为界。
猴岭长城,每120米筑戍堡一座,并置烽火台、敌楼,隘处置堡寨,凿壕塹,设暗门,设计者的独具匠心让人叹服,文物专家一致认为,其为我国明代长城代表作。
代县长城沿线敌台14座均为倚墙而建,位于长城墙体西侧或北侧,即面向内蒙古一侧,均为砖质敌台,外部砖石砌筑。白草口长城1段分布有10座敌台,除白草口1段10号敌台不详外,其余敌台材质均为砖质敌台,外部砖石砌筑,内部为夯土台体。敌台平面形制均为矩形,剖面形制均呈梯形。白草口长城2段存有敌台1座。白草口长城3段存有敌台3座。其中白草口长城1段5号敌台、8号敌台,有砖券拱门、窗、台阶式踏道,台体内部均为空心。白草口长城的1段的1号、10号敌台分别系白草口长城1段起点、止点。代县白草口长城沿线烽火台7座包括白草口1号-7号烽火台,材质类型均为砖质,外部砖石砌筑,内部为夯土台体。白草口6号、5号、4号烽火台位于墙体南侧,其余在墙体北侧。
隶属于白草口长城的白草口堡,在今雁门关乡白草口村村中,海拔1313米。白草口堡位于白草口长城2段南0.2千米。白草口5号烽火台位于白草口堡西0.002千米。堡平面呈矩形,坐南朝北,东西60米,南北50米,周长220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现存主要设施、遗迹有堡墙,北门,敌台1座,楼台1座等。堡墙为砖墙,两侧砖石砌筑,内部为夯土墙体,夯层厚0.2米。墙体底宽5米,顶宽1米,残高6米-8米。南墙无存。西墙、北墙包砖大多无存,基石仍存。东墙砖石仍较完整。北墙中部设城门1座,条石基础的砖券拱门,宽3米,高5米,进深6.5米。门额横书“容民畜众”四字,上署“万历甲寅年(1614年)秋”,下题“布政使阎士选立”。北门东北侧有1座敌台,有砖墙与堡北墙相连,砖墙长20米。敌台底部包石,上部包砖,平面呈矩形,底部边长17米,顶部边长15米,残高17米。敌台西壁有砖券拱门,门额横书“巩固”二字,上署“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秋吉立,巡抚山西都御史吴度”,下题“整伤雁平兵备道布政使阎士选立”,拱门两侧各有一窗,其余三壁各有三窗。敌台南壁、西壁、北壁各有1个排水槽。堡内东北部有1座楼台基址,平面呈矩形,东西7米,南北9米,残高4米。整体保存一般。南墙无存。西墙、北墙包砖大多无存,基石仍存。堡内为民居。
2018年代县文物局将白草口长城列入2018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计划项目,并整理资料上报。2019年5月7日,再次将白草口长城列入20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计划项目,整理资料积极上报。根据省文物局的反馈意见,县文物局经过实地勘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资料,2019年5月17日上报市文物局。截止5月底,忻州市文物局将“20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草口长城维修计划项目”上报省文物局。
时光在这里交汇,白草口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说为世人打开一本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关隘墙体文化的百科全书。
白草口长城古旧的风貌和岁月的沧桑造就了白草口独特的景观,其造型之别致、形态之奇异、寓意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因为太原地震等自然灾害损毁形成。白草口长城2段所经的白草口河为季节性河流,长城所处地域植被稀疏,有蒿草、灌木和少量杨树、松树、桦树等。野生动物有野兔、蛇类、鼠类等。
如今,白草口长城承载着文化的诸多留存,正穿过岁月的烟尘缓缓走来。有些地方即使被人描摹千万遍,也抵挡不住世人内心对它的向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