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头条采风活动之第二站
———蒲松龄故居
文/松蓉
从潭溪山下来,驾车约40公里左右就到了洪山镇的蒲家庄,蒲松龄故居就在这里。

进了庄口,沿着铺在当街的石板路前行,石板路的年代已是很久远了,磨得十分光滑,发出幽幽的青灰色的光。路两旁的房屋是中国北方农村典型的坯垒草苫结构,有的墙皮已经剥落,露出泥坯。所有这些使我们嗅到了古文化的浓香。

街上不时碰到一些行人,这使我们很感意外,与以前游览过的地方布局大相径庭,没有挂醒目的牌子来吸引游人。不过,这也许正是管理人员独具匠心之处,他们要把这里营造的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协调一致,让游人感觉自然而亲切。

我们一路前行,终于在一处看似和普通人家差不多的院落前找到了蒲松龄故居,故居的大门正上方悬 挂着由大文豪郭沫若亲 笔题写的“蒲松龄故居”五个大字的匾额,问了工作人员得到证实后,我们才买票入内。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小院,座北朝南。不过房子特别多,一个小院套着一个小院。屋顶也是传统的飞马茅草檐。

进了大门,在院子西北角,是蒲老先生的全身坐像,用洁白的石头雕刻而成。先生坐在那里,左腿搭在右腿上、左膝头放着一本打开的书,用左手握住。右手捻着胡须、眼睛微闭,凝视前方,眉头紧皱,大概是在思考什么问题吧。


我们跨过一个小门往北又进入一个小院。院子里栽种着几棵石榴和一片竹林,显得幽静、雅致、富有生机。北边正房才是先生真正的故居。房子被隔成了界限不十分明显的三小间。中间后墙上挂着一幅清代画家朱湘麟绘制的蒲松龄像。这是一幅穿贡服的坐像。画像两边悬挂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老对先生的《聊斋志异》高度的评价。屋子右边是书屋,这是先生写文章、会客及小憩的地方。左边是先生的卧房,先生出生和逝世都在这里。透过掀开的门帘望过去,里面靠东墙摆着一张南北放着的床,上边有一床缀了几个补丁的旧棉被。南厢房是先生的著作展室,里面陈列着先生的许多著作及后人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影视作品及戏剧作品等。足见先生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2019.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