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月夜,也是万家团圆日。身在京华却无少时举杯邀月之乐事,甚至聚至通宵,然卧床仍无寐。冥想中,思绪总是游移在“团圆”二字上。

团圆,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观念。十全十美,近乎足赤,是一种期许。
圆,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字眼。我对汉字的起源没有很深的研究,但从纯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有始有终的一个具象轮廓。有起点,有终点,而且起点跟终点融合,所以国人特喜欢。 一个圆字,蕴含了很多哲理。也就是说,世上的很多事,最终都是会有落脚点的,而且这个落脚点跟起点会惊人的相似。这一点有点像佛家的理论,也就是轮回,因果和报应。
我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如此。好人终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也就是说为善是一个起点,善报是落脚点, 又回到了原始。很多人不以为然,以为这些是骗人的把戏。殊不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本是一句完整的话。等待的时间长短不一而已。清代大贪官和珅应为一例。从平民百姓到当朝皇帝乾隆爷,谁不知其贪腐,富可敌国。而他的报应却一直到了嘉庆帝当政。轮回久了些,但难逃一劫。而另一例,南宋名将岳飞,毕生精忠,日月可鉴,却倍遭奸佞污陷。历史是股清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精忠报国的良将形象刻画在了后人的心中,当算善报。
中国人跟圆是有着深远渊源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一年当中 有哪些节日是为圆而设的。春节自不必说,年夜饭即团圆饭,全家老小不管身在何地,是务必赶回来团圆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延 续,闹花灯,结彩球,自然是为了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 月二,龙抬头,工作顺心,事业飞黄,更是充满了对前景的展望。七夕节,星河牛郎会织女,一年才得一次相聚。小情人的相会,紧张而又欢愉;久别的夫妻相聚,团圆的气氛着实感人。八月十五月儿圆,人在异乡倍思亲。此时此刻,我是特有体会,虽然从中餐到晚宴都是在老乡“家”过的,但离情别绪犹在,仍是集体的游离感作祟。这一天,我想,所有海内外的华人都会在心中吟唱同一首歌。所以我说,团圆是贯穿了我们整个 一年,甚至一生的渴求。

圆分两种,有正圆,有椭圆。广义来说,即便没有弧度,中间有折的部分,只要是起点和终点交会的,都可以称之为圆。关于圆的面积的计算,内部用多边形来求,边的部分是用无数个三 角形来计算的,得出来的是一个多边形的面积,严格来讲不是圆的面积,也就是说,只能是近似值。所以,圆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绝对的圆是没有的。这正如生活当中,我们都企求圆满,十全十美的、完美的事是没有的。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事实如此。所以才会有“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瑕不掩 瑜”“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之说。道理摆在这里,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明镜似的。心灵对完美的追求会害了自己,用圣人的标准约束自己同样会是一种负累。所以,我要说,无论做什么 事,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还是感情上的,不要去求圆,而去做圆的面积就行。丢掉一些东西,放弃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负累,不给自己预设过高的期望,做自己喜欢做、愿意做的事,做好了,就是一个圆。

看待一个人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会有抱怨,会有误会和不安?因为我们怀疑,猜度,不理智的东西占据了心灵的家园。朋友之间,亲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夫妻之间,不理智的东西就像水银一般无孔不入。人都有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或劣根性,那就是自私,趋利避害。我们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事, 做对自己有益,至少是无害的事。一旦自己感觉不理想,不称心的事情出现了,往往误以为人家是故意的,是一种伤害。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举个例子:你爱的人,每天由于某种原因,疏于跟你微信交流和电话沟通;或许还有甚者,职业原因、个性原因使他(她)常有机会接触异性,这个时候,你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没有得到陪伴,还有淡淡的不平,因为你心中的真爱(圆)是排他(她)性极强的。这个时候是矛盾最易暴露和激化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理解和体谅,而不是猜忌和愤怒。任何不理智和过激行为都会使问题复杂化,从而使自己陷入情感的旋涡而难以自拔。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任何一个方面,也都会成为人一生的羁绊。道家的理解方式分析问题,也许是更智慧的选择——就是你眼见为都不一定是真的,何况只是臆想……

做人生的智者,做自己的主宰,不要为一时的乌云遮目而不见全景,只有这样才不会沦为完美的庸属。永远记着,圆在心里,是一个向往,而不是终极目标。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追求幸福、和谐、真诚、爱情是那样美好,可人生有喜剧,也有悲情。同样是圆,亦 有大圆小圆之别。功成名就,是为大圆;无一日三餐之忧,是为小圆。知足了,圆永远是正圆,正圆的力量是均衡的,不会有破局的危险;不满现状,就会是椭圆,就会有膨胀的欲望,欲壑难 填,终归会害了自己。无论大圆小圆,只要是圆,以何种姿势摆 放都有支撑点。椭圆最危险,因为它滚动起来摇摆,不平衡。


今之在民革中央画展中自己的作品前与领导合影。

李前光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作者简介】
作家今之,本名王艳,1961年11月5日生于吉林省桦甸市。祖籍河北涿州。现居北京通州。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吉林省新世纪青年诗人命名杯”奖;吉林市松花湖文艺奖等。2015年出版个人文集《笔落散珠》。
画家今之,本名王艳,别署临江簃主人。著名画家、吉林省中山书画院院长关鉴先生入室弟子。结业于清华美院培训中心—朱零山水画笔墨语言转换与创作专项研修班。现任桦甸市政协书画院院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中山书画院理事、吉林省政协书画院院士;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特聘画家。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吉林分会会长。作品《山居不知年》荣获2017年清华美院培训中心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高研班结业联展国画“特等奖”。2017年7月8日参加朱零、陈祥法、杨林、马新胜、于江平六人展。目前,有多幅美术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各类大展。


本期编辑:汣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