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故乡那一轮中秋月
作者:郑国需
又是一年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家乡的那一轮中秋月,总是挂在我的心中,定格为永恒。
儿时的中秋夜,是那么美好,夜幕降临之后,大地一片恬谧,寂静之中只有一些虫儿还舍不得告别,发出各种鸣声。
我的村子很小,只有十来同龄伙伴。平日里也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矛盾,但到了过年过节,都忘记了往日的不愉快,和好如初了,大家都能在一起玩耍。这是一种童年的幸福。
中秋夜,伙伴们都集中到了一起玩,彼此真诚,不用心计。
那是多么的纯真友谊。
中秋的晚饭,自然比平时要丰盛,家家蒸上一大盒粉蒸肉,其实是粉多肉少,那时一年也只有三个节日有肉吃,所以,那时没有什么三高病,糖尿病。
吃过晚饭,陆续从家中出来,到我家门口玩,因为我家门口,正对着东面的高山,月亮一会儿要从那山巅之上冉冉升起。
各人的手中拿着一个或几片月饼,那时的月饼,真是货真价实,比现在香港的大班冰皮好吃多了。
是公社食品厂生产的,里面放的冰糖和花生米等各种馅仁。
还有红绿金丝,咬起来很有咬劲。
那时的月饼圆圆的,就象是一个月亮。
月饼两边都镶嵌着黑白芝麻,又叫芝麻饼。
伙伴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各自的月饼,望着东面山巅。
中秋的夜色真美,天空布满了星星,四周的群山婉如起伏的巨龙,昂着头,等待月亮的升起。
此时的家乡美得令人心醉。
一会儿,东山巅泛起了橘橙色。
伙伴们都知道,接下来就是月亮要豋场了,今晚的主角就是一轮中秋明月。
我们的眼睛盯着月亮,慢慢地,慢慢地升起,月亮象害羞的小姑娘,露出了一个额头,伙伴们都在喊:月亮升起来了。
月亮象初生的婴儿,满脸都是是水蒸气,从老人告诉我们,这是常娥出来看吴刚。
所以脸上就有羞涩感。
伙伴们的心情,随着月亮的升高而高涨起来。
此时手中的月亮也吃完了,自然就开始下个节目,听大人讲故事。
讲故事的主角当然是我大哥或是我大伯。
一个故事讲下来,月亮就升上了天空,颜色也变成了透亮透亮的了。那月宫里的吴刚,不停地砍那棵永远也砍不断的桂花树。
我们的思绪随着大人故事的深入,渐渐地暗自伤起脑筋来……
伙伴们替吴刚着急,这棵桂花树,砍断了也不行,不砍断,吴刚没有出头之日,一旦砍断了,还会有月亮吗?
这是我们小伙伴讨论的问题。
时到今日,我也没有搞清楚:这个传说故事的真伪,也不去想,常娥是不是还住在广赛宫里。
我的童年就在这里童话世界里度过了。
年年的中秋夜,总想看看那玉盘一般的中秋月。
儿时的日子过很苦,但精神很富足。
大家一样贫穷,因为我国经历了上百年的争战,从废墟中站立起来不久,大家都在过苦日。
所以全国人民,以苦为乐。
自从离开家乡后,我就没有认真过一个属于自己的中秋节了,对中秋节的到来,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兴奋了。
城市的高楼,高耸入云,遮住了天空,到哪里去看那一轮明月?
只有故乡那一轮中秋月让人久久难忘……
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无奈与悲凉。
尽管天不遂人意,但诗人还是希望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
所以他在词的结尾,寄予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苏东坡的词代替了我的此时的心声: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祝愿千里之外的亲人及朋友:
节日快乐!
身体健康!
2019年9月14日北京

作者简介:郑国需,商人中的文化人,文化人中的商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书本。相信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只有文化永存。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之年,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先天性营养不良,后天的补给不足,从小与饥饿打交道,只能在旧书堆里寻找精神食粮。几十年来坚持写作。以写长篇历史史诗为主,短篇小说为辅,也写了很多散文、随笔,写过多部电影剧本、电视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