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越俎代庖”想到的
文/逯家驹
有一日,为了查一个字音,不经意在词典上看到了“越俎代庖”这个成语,于是也就顺便看了看解释。然而,这一看不打紧,却使我对这个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厨子不做饭,掌管祭祀神主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一般用来比喻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很显然,祭祀神主的人,其地位要比主子高,但厨子不愿做饭,应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其做饭,或者干脆换一个愿意做饭的人。而不应该亲自出马,一手包揽过来。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眼下方兴未艾的“市长电话”――
基层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群众可通过市长电话反映给市长,然后再由市长本人或者市政府新组织起来的一伙人想办法给予解决。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持续了若干年,也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于是,有很多原本未开通市长电话的城市也开始大踏步效仿,趋之若鹜。市长电话俨然成了城市进步的标志、市长政绩的标志。然而,在我看来,市长电话则是得不偿失的“越俎代庖”之举。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基层的领导不负责任,或搪塞或推脱或蛮横不讲理,才导致老百姓打热线向市长反映,即所谓的“告状”。然而对于告状,基层领导并不害怕:市政府打个电话过来,抑或打发人下来沟通沟通,基层也就把事办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么一来便让我有些费解:为什么在下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反映到上面去就可以解决了呢?原来,不打市长电话也是能够解决的,只是我们的一些基层领导佯装看不见,或根本就没把它放在心上,或压根就没打算给你办罢了。
市长越俎代庖,把基层领导分内的工作统统揽到自己手里,我们说,其精神是可嘉的;市长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夜以继日、不讲价钱,这倒真有点“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但是,身为一市之长,仅仅有这种精神还远远不够,还须具备较高的领导水平,即能驾驭本职工作,能调动起基层领导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主动地完成本职工作,进而使社会形成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和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
市长电话虽已历经数载,以至成为人们的美谈,大凡是相当数量的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占着茅坑不拉屎”所致。而市长电话的设立,更增添了这些人的脾气:愿意打“热线”你就打,反正也不能把我咋样:官儿照样当,充其量换个地方当而已。于是乎,市长电话日复一日地响着,被“告状”的官儿们也日复一日地做着。私下里想,偌大个城市,事事都得市长亲自动手,还不落个积劳成疾的后果呀!诸葛亮怎么死的?据史书记载,只要超过30大板的案子,必须由他亲自审理。其实,这是典型的越俎代庖之举!但愿我们的市长应以前车为鉴――哪个部门的领导不称职,经常上缴矛盾或遇事回避,放任告状,还不如干脆换一个!普天下人才济济,缺了谁都不要紧。就市长本人而言亦如此——如果对全方位地、有效地启动你的下属和基层,力不从心的话,也应该知趣地脱下你的官袍,去干你力所能及的事。因为,这样,你至少能保全你那“好人”的名声,不致落一个废人和罪人的骂名!
附:“市长电话”外包闹剧
当然,这倒不是说市长电话今后谁也不许打了,搞“一刀切”。但是,只靠“热线”去被动地解决问题,乃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劳民伤财,是扬汤止沸之举;反之,给出现问题单位的一把手曝曝光儿,不再让他们高枕无忧、逍遥自在和不以为然,想必才是开设市长电话的初衷和意义所在吧?
总之,市长电话逐渐减少以至最后取消,才是货真价实的唯才是举之时,市长称职之时,城市进步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