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伟将军
简 历
韩伟, 1906年农历2月10日出生,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人。1920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著名的三湾改编。土地革命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纵队教导大队中队长,第2纵队4支队11大队大队长,红21军第2纵队5支队支队长,福建军区独立第1团团长、独立第8师师长、军区参谋长,红34师第100团团长。是毛泽东的第一任警卫排长。参加了井冈山斗争和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中央苏区第1—5次反围剿斗争。秋收起义后,当毛泽东警卫。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排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军事教育主任、第2军分区4团团长、冀中军区警备旅副旅长、第9军分区司令员、雁北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20兵团67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顾问。是中共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简介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和《将帅名录》。
把一切献给党
一、找党团 到北伐军中当“铁军”
1925年末,湖南长沙湘江码头上停泊着一艘轮船。这天,旅客们摩肩接踵,有挑有拎,大筐小包,正蜂拥着通过检票口,争先恐后地登船。
检票口右侧过道旁站着一个19岁的青年,左手拎着一个蓝布小包,内装几件临时换洗的衣服,右手伸进上衣兜里,紧紧攥着两块银元,一双炯炯有神的眸子怔怔地看着行人、旅客、船员。他叫韩伟,要乘船到武昌去找一个人,一个共产党人。“怎么办?兜里的钱全拿去才能打一张船票,可乘了船路上又吃啥?”他左右为难,心急如焚。忽然,眼前一亮,一丝笑容掠过那张带有几分稚气的脸上。
这时,只见一个中年旅客走到一个船工身旁,身子朝前一靠,头向船上一摆,右手在船工的臀部轻轻捅了两下,将手中的一块银元塞进对方手里。船工心领神会地点点头,把中年旅客从一个狭窄的跳板上领着送上船。
韩伟看出了门道,喜从天降,也便学着中年旅客的做法,“腾腾”地走过去,靠近另一个船工,送上一块银元。船工把银元在嘴边一吹,放在耳边听了听,确认真假后也把他送上了船。
轮船顺湘江北上,经湘阴入洞庭湖,再经岳阳入长江,然后转舵向东北方向直奔湖北武昌而去。
船快要到武昌时,韩伟再也耐不住性子,便从统舱跑出挤到船头的甲板上,踮起脚尖,向武昌眺望。啊!武昌快要到了!他激动的心“怦怦”直跳。欣喜中,不禁想起在安源罢工的日子,想起找不见党团像丢了魂儿似的难熬。
韩伟,原名韩勋琴。1906年出生于产业工人家庭。1921年进安源煤矿当徒工。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冬天,他领先报名进了共产党人李立三开办的夜校,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1922年9月,为了穷苦人不当牛马做主人,他参加了安源工人大罢工。1924年,他加入了团组织。1925年冬,安源工人运动遭到反动派极其严酷的摧残,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安源,党团组织的人都纷纷转入地下。他为了寻找组织,躲避敌人的逮捕和屠杀,只身跑到水口山,踏遍了山周围的村庄,却找不见组织的人。他正在抓耳挠腮火烧火燎时,听老百姓说安源平静了,便急不可待地潜回安源,殊不知安源还是那么紧。一天,他正卧病在床,忽然团组织临时负责人左克臣秘密来到家里,告诉他立即到长沙贡院坪西街24号找一位姓肖的联系。他忘记病痛,踏上征程,向长沙进发。到了长沙,找到联络的门牌号码,一敲门,从屋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上下打量了一下他,倚着门框问:“从哪里来,有什么事?”“从安源来,找姓肖的。”中年男子又审视了一遍韩伟,点点头,像是知道他要来似的,让他到武昌都府堤学校找徐全直。后来他得知徐全直是陈潭秋的爱人,是一位革命者。眼下武昌近在咫尺,自是高兴不己。
“嘟-一嘟--”轮船长长地鸣叫了几声靠在岸边,甲板尚未放平,韩伟就像一颗出膛的子弹,“嗖嗖”地下船上岸,直奔都府堤学校。他怀着一颗滚烫的心走进传达室,一打听,徐全直两天前调走,上哪儿去了,校役摇摇头。天有不测风云,坏消息像一盆冷水从头顶浇下。他生气、焦急,甚至还夹杂着几分失望。他懵懵然走到江边,迎着寒风凝视良久,心情许久许久不能平静。这时,一艘轮船乘风破浪“嘟嘟”从眼前开过来,他心里一振,从中悟出干革命就得顶风而上的道理,顿时“我就不信找不到党团”的决心油然而生。他决定由武昌到汉阳南岸嘴,先到父亲的一位同事家里落脚,然后每天早出晚归,在武汉三镇的街上撞大运,说不定会碰上个把组织里的人。
一天、两天……半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找到党团组织里的人。父亲的同事劝他:“伢子,大海里捞针,别再劳神费心了。”他说:“只要大海里真有针,我就一定能捞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下旬的一天,他终于在街上碰见安源煤矿的张荣华。张荣华是党员,也是跑到武汉来找组织的。两人一合计,大腿一拍,走,到广州去。韩伟的二姐听说弟弟要出远门到广州去,立即把家里积攒下的十几块银元凑在一起交给他做盘缠。
1926年岁首,韩伟和张荣华冒着严寒,一路风霜,到达广州。当时的广州,国共两党合作,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都云集于此。这里是全国革命的中心,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韩伟和张荣华先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找安源煤矿派来学习的团员刘官清。到了讲习所,工作人员告诉他,刘官清已经毕业,被分配到广州市委工作。两个人马不停蹄地来到市委,刘官清正好送一位农民协会委员长出大门,打个照面。三个是老熟人,分外亲切,刘官清即带韩伟、张荣华找到肖劲光。后来又几经周折,才由广州区委组织部长穆青开具介绍信,派到驻肇庆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4团当兵。团长是叶挺,故又称叶挺独立团。
韩伟到叶挺独立团后,发现这里聚集着一二百名由安源来的青年工人,都是党团员。一打听才知道是工会组织陆续介绍来的,大家编在新兵营。
新兵训练结束后,韩伟被分到团教导队当兵,随后,他与十几个同志奉命组成中山支队到江门支援农民运动。
1926年9月5日,北伐军对武汉发起总攻,连克汉阳、汉口。吴佩孚见大势已去,脚底板抹油逃之夭夭,留下部将刘玉春、陈家漠死守武昌。主子跑了,守军将领自恃粮草充足死不投降,北伐军也便改变战法围而不打,看你城里能存多少粮、能储多少水。
围困战旷日持久,一天、两天,半个月过去了,20天又过去了,一直等到9月30日还是不见攻击武昌的命令。这时,团政训员刘茂生找到韩伟说:“怎么样,这攻击的命令还不知猴年马月下达,咱俩不如乘机回一趟安源,转团组织关系。”
接转组织关系,韩伟也早巴不得尽快落实,听刘茂生一提醒,便赶忙说:“你是政训员,你说行就行。”
“好,那咱们即刻就走。”
韩伟向赖队长告了假,就同刘茂生离开铁军,登上回安源的大路。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北伐军节节胜利,安源的革命形势自然就热火朝天。此时,煤矿总工会恢复了,党团组织也由低潮转向活跃。韩伟回到安源,几个老朋友往一块儿一凑,举手表决,立即给他恢复并办理了团转党的关系。韩伟成了党里的人,他高兴得一连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决心把一切献给党,包括为共产主义事业随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找铁军 参加秋收起义当红军
1926年10月15日,韩伟和刘茂生怀着由团转党后的喜悦心情,告别安源,返回武昌。武昌解放了,“铁军”早已撤走。部队开拔到哪里?老百姓摇头,进占武昌的北伐军也说不清。韩伟只好迈开双脚,钻山走川地到处找,哪里有北伐军他就到哪里找。中间倒也碰到过几支北伐军,结果像没有找到一样,不是第1军,便是第7、第8军。第1军众所周知是蒋介石的嫡系,别看北伐以来屡战屡败,连蒋介石也觉得丢脸,但搞起投机革命,反起共产党来却很卖劲儿。他们听说韩伟来找“铁军”,怀疑他是共产党员,就把他软禁起来。话不投机半句多,韩伟一听不对劲,佯装上厕所,匆匆逃走。
韩伟东找西找,七寻八觅,奔波了足足两个月,还是不知道“铁军”踪影。他只好决定打回老家去,就地闹革命。他深信总有一天会打听到“铁军”的去向,或找到比“铁军”更“铁”的军队。
1927年,中国的天空突然涌起了片片乌云,且愈聚愈多,几乎把整个蓝天遮挡。天要变了,党要求安源的党团员吸取教训,做好防变准备。同时,党又告诉韩伟,“铁军”已改变了番号,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4师,很快就要来了。
反动派要捣乱,要向人民头上架屠刀。韩伟当过“铁军”,战场上较过真,实践使他懂得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他期待着再次拿起刀枪,冲向刀对刀、枪对枪的战场。
4月12日,“轰隆”一声,沉积在天空的乌云发生了裂变,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撕下假面具,赤膊上阵,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反动派在广州制造了“四·一五”大屠杀;5月17日,夏斗寅在武汉叛变;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制造“马日事变”……
反目、叛变,反动派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展开了进攻。黑云压城城欲摧。为了挽救革命,湖南省委组织10万工农围攻长沙。党令韩伟到安源煤矿工人义勇队当班长,他立即率领队员拿起梭镖大刀,拿起自制的类似手榴弹的“土”武器—“洋昔古”,往长沙进发。途中,突然接到命令返回安源。安源的工人刚回到矿上,许克祥的两个营就跟了上来,并于6月5日在萍乡制造了“六·五”惨案。接着,萍乡的地主武装也在许克祥的纵容下进攻安源。
安源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自卫还击。韩伟带领义勇队员巧妙地与敌人捉迷藏。敌人从地上进攻,他们就钻进矿井;敌人进入矿井,他们就利用矿井里的巷道诱敌深入,瓮中捉鳖,直打得敌人哭爹喊娘,抱头鼠窜,灰溜溜地逃走。
6月底,由叶挺独立团扩编的第24师招募委员刘春生来安源带兵。韩伟和另外130多名青年工人集体入伍,随刘春生经长沙到武汉黄土坡第24师留守处,编入师补充营第9连,开始紧张的暑天练兵。第9连的新兵除安源工人外,还有湖北天门来的10多个青年学生,共产党员约占全连人员的二分之一。连长黄赞(黄埔军校毕业)、指导员郑明复、师爷谭政,都是共产党员。
7月底的一天晚上,补充营奉命静悄悄地开往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营房,编为警卫团第3营,原第3营留守。随即,警卫团在团长卢德铭(共产党员)带领下,登上一艘大轮船,向南昌挺进。第3营在船的最上层。韩伟和战友高唱着北伐军军歌,迎着微风、目视前方。当“铁军”的军事生活经验,使他悟出部队要打仗,要有重要行动,但敌人是谁?战场在哪里?他不知道,也不能问,这是军事秘密。不过,他坚信,这支党领导的部队一定会驶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轮船乘风破浪,行驶一夜,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停泊在黄子港。大家下船上岸改为徒步。到达阳新县城后,部队休整一天,县政府给每人发了100枚10文的铜元。接着,部队时而乘船时而徒步,途经武宁、九岭山脉、靖安,到达奉新县城。眼看南昌就要到了,突然部队却调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折向西进,来到湘鄂赣三省接壤的修水县城。这时,大家才知道,警卫团是准备参加朱德、贺龙、陈毅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由于江面被敌人封锁,耽误了时间,当赶至奉新县城时,南昌起义部队早已撤出向南转移。
警卫团没有能赶上南昌起义,便在修水改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参加了秋收起义。韩伟由“铁军”战士变成红军战士。
9月18日,韩伟和战友们来到浏阳文家市,正好毛泽东在这里收容部队,他便同大家一起留下来,聚集在毛泽东的身边。
20日,毛泽东要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向井冈山进军。韩伟在这一带来来往往跑过多遍,闭着眼睛也能摸到,于是便主动跑到队伍前头,向毛泽东要求说:“让我在前面引路。”
毛泽东信任地点点头,幽默地说:“可别让大家走冤枉路哟。”
“哈哈!”顿时,部队中爆发出一片欢快的笑声。
起义部队一边行军,一边极力摆脱追上来的“尾巴”。经平江、浏阳、铜鼓、萍乡,于29日到达莲花东南永新县境内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偏僻山村——三湾。
30日,部队在村外一个草坪上集合,进行人民军队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由1个师的3个团改编为1个团两个营,700余人,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并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支部建在连上、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等建军原则。韩伟因在秋收起义中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第1营第2连第2排排长。从此,他天天高兴地哼唱着:当兵要当革命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一个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三、找红军 被叛徒出卖入囹圄
韩伟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几年功夫,他因作战勇敢,斗争坚决,由排长、连长一步步升为团长、师长、福建军区参谋长。
中央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因为伤亡大,得不到补充,不得不进行缩编。韩伟由军区参谋长兼师长改任第34师第100团团长。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之后,掩护中央红军过江的红34师却被重重包围,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师长陈树湘决定亲率第101、第102团向东突围,韩伟带第100团掩护。
为了完成掩护任务,韩伟将全团剩下的300余人编成3个连队,重新任命了连、排长。
当天深夜,突围开始。韩伟率部左砍右杀,先为师主力杀出了一条血路,然后率本部沿血路通过猫儿园,向长塘坪前进。刚进至长塘坪,突然数千名敌人扑上来了。双方你争我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战士们的子弹打完了,就和敌人拼刺刀。100团伤亡很重,由300多人锐减到30多人。于是,不得不化整为零,摆脱敌人包围。
12月的一天,韩伟和两个战友突围后,踉踉跄跄来到附近一家独立的屋子里。屋里住着一位老翁,叫王本先,打柴时曾看到过他们,知道是逃出来的红军,就找来几件破衣服让他们先换上。随后,又招呼三人吃饭,待夜幕降临时,把他们分散安置在山上休息。
翌日,跟随韩伟突围出来的两个战友走了。无奈,韩伟把身上背的牛皮挎包和一枚被战火烧了半截子的私章交给王本先留作纪念,道了声“谢谢”也走了。
党在哪里?红军在哪里?他毫无目的地一连找了三天。第四天中午,口干舌燥时,来到齐阳镇街上,老远看到一杆大旗“哗哗”地迎风飘扬。他走近一瞅,是招募新兵,顿时眼前发亮,计上心来:“眼下,中央红军转移到哪里,老百姓不知道,自己找不到。白军是专门寻找红军打仗的,我还不如先应招当兵,找个吃饭的地方,再在他们与红军作战时挖出白军几个人一同跑过去呢!”
想着,他不由自主地进了招募站。招募站的人一看是个小伙子,二话没说,当即收下,分到国民党军第90师输送队监护班当兵。
1935年6月下旬,韩伟见找到党和红军没有指望,就离开输送队,由亚安到达成都,然后,再由成都乘小汽艇顺江而下到达武昌,先在弟弟韩勋界家住下。不料,第四天晚上,兄弟二人正欲睡觉,忽听“嘭嘭”的敲门声。夜猫子进宅没有好兆头。韩伟开门,从门口闪进一个人,工人打扮,神秘地走上前,不容韩伟开口便压低嗓子说:“韩伟,没想到是老朋友吧?”
“你,张荣华。”韩伟惊愕。
“你老兄愣让我等得好苦哟。”
张荣华见韩伟一言不发,便沾沾自喜滔滔不绝地说:“我已经不干了,也用不着担惊受怕的,政府每月还给……”
同是这个张荣华,9年前,两人在武昌相见,目标一致,同去广州当了“铁军”;9年后,一个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地冲杀,一个见钱眼开,当了软骨头。韩伟不等张荣华讲完,便气愤地说:
“住口,你原来当了可耻的叛徒!”
韩伟被逮捕了。最后,还是父亲、姐姐给法官送了200多块银元,才保住了性命,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韩伟被关押后,敌人对他软硬兼施,又是上脚镣手铐,又是封官许愿。但任凭敌人耍什么花招,他始终不投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结成抗日统一战线。7月23日,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发表第二次宣言,提出“释放政治犯”、“共赴国难”。之后,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多次与国民党当局交涉,国民党才同意释放政治犯。
9月5日,韩伟从武汉警备司令部监狱被放出,当即拿着判决书到南京复合岗八路军办事处找叶剑英报到。随后,他带着董必武开的护照几经周折来到延安,投入到党的怀抱。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又驰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疆场上。
感言:信念上寻找马列主义,政治上寻找党团组织,从军寻找“铁军”“红军”,参战追寻正义和谋略。
毛泽东的战斗历程中,有他警卫的身影;长征路上有他顽强阻敌的怒吼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疆场上,有他运筹帷幄,挥师制胜,彪炳千秋的功勋。
危急关头,敢于抗争;身陷囹圄,不改信仰;面对荣誉,恪守兢慎自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