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的种子
文/ 罗里宁
中国人读书,就是从《诗经》算起,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因为读书,曾经遭过灾,受过难,“焚书坑儒”、“文字狱”、“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书和读书的人,都造成过严重的伤害,然而这些伤害,并不能割断中国人读书的传统,读书的种子,照样延续下来。
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很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试看国外,有谁说过这样的话?

有着这么深厚的读书传统的一个国家,却不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大潮的影响下,竟然会有人担心,中国人还会不会读书,还能不能安心读书,而且这样的担心,还引发过人们的热议,更有人为此,专门去作“调查”,当然“调查”的结果,好像也不是很乐观。
中国人好读书,但由于历史上的闭关自守,经济相对滞后了。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首先考虑的,自然是物质上的利益,还有可能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影响到精神生活,影响到对读书的热情,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追求物质生活,是因为我们过去太过于贫穷,需要快马加鞭地赶一赶。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她的人民,是不会轻易就丢掉在历史长河中养成的读书的这个习惯的。什么事都有个曲曲折折,对其它的事可以看得开,为何偏偏就对读书这个事颇有微词呢?

中国人还会不会读书,还能不能安心读书?以我个人的感受,我认为中国人的读书,将会继续进行下去,这一点,毫无疑问。我偶有去逛逛书店的习惯,每次去,都看到不少人在里面搜书寻书,特别是在最近这几年,书店更是热闹得很,那拥挤的人流,不正体现了人们对读书的热情和渴望吗?
社会上曾经流行过所谓“浅阅读”一说,大概是指读些没有什么思想深度的快餐式的东西。我们不否认“浅阅读”的存在,但“浅阅读”并不代表大多数,只看到“浅”,甚至于只拿“浅”来做文章,就会忽略许多“深”的东西。

读书,原本就是很私人的事。人爱不爱读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多少人在读书,你也不可能轻易就统计得了,也没有必要去做些无谓的“调查”,更不应往自己同胞身上泼冷水,总感觉我们中国人在读书上退步了,读书的热情不如外国人那么高涨,因而就希望,在哪儿都能够看到,国人手里拿着一本书,时刻都在专心阅读。这样要求,不切实际。

不必强求每个人都非读书不可,更不必要求人人出行都非带着书不可。只要你想读书,不论家里家外,能有个安静的环境最好,而这样的环境,也不一定非到公共场所去,在大庭广众之下,摆出一个读书的架式来不可。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中国人对读书的最深切的感受。中国有的是读书的种子,而且还会绵延不绝地播种下去,读书的种子是断绝不了的,如果我们连这点自信都没有,那文化自信又从何而来? ——读书,正是为文化播种着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