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梁刺股”就能读好书吗
文/逯家驹
小时候家父给我讲的“悬梁刺股”的故事记忆犹新。故事说,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人,读书时来了困劲儿就用锥子扎大腿,以驱赶睡意继续读书;汉代有个叫孙敬好的人,读书时怕打瞌睡就把头发拴在房梁上,一旦脑袋往下一耷拉,头皮就会被拽疼。这两个故事后来被合称为“刺股悬梁”或“悬梁刺股”,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悬梁刺股,精神实在可嘉。甚至让我敬畏不已。然而,家父却始终没有让我以身试“法儿”。问之,曰:学习是一种兴趣。你学的东西吸引你时,你决不会困的;倘若真的困了,那是到该睡的时候了,就去睡好了。因为醒来后,你一定会立刻想到还要接着学的。
家父这番话,和他前面讲的故事一样通俗易懂,不过后者更能叫我感同身受。当时我正在读小学,虽然对算数头疼得要命,可对语文却情有独钟。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全校展览,有时就连做梦都在作文。那时因年龄尚小,还不足以深刻理解家父与故事相悖的诠释,只是在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在进行回味和咀嚼时,才品出是这么个理儿,而且越来越觉得是千真万确!

靠自己强迫自己(悬梁刺股)去学习,日后决不会在某个领域有所突破或建树——就算他成绩很优秀。因为当事人一旦达到某种所谓的目的,比如毕业后谋到一份儿所谓不错的工作,他还能继续啃那些以后考试也用不着了、和眼前工作也无多大干系的书吗?诚然不能。因为那不是兴趣所在,那是为了某种目的不得已而为之——总算熬到毕业了、终于不再“悬梁刺股”了,还留书作甚用?撇它撕它烧它!因为卖废品的话太不值了,一百元钱的书顶多能卖上三元两元的。而花那几千小时死记硬背下来的单词啊、公式啊,定理呀,只消放那儿一年不理,则迅速变得陌生起来。再过两年,竟然可以在意识里荡然无存!倒也有记住几个字母抑或背诵下来两个公式、不过这毕竟也太可怜了吧?与其说是浪费了几千小时的时光,毋宁说是夺走了几年人生的快乐和宝贵的光阴!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是兴趣使然。没有兴趣我们可以去培养兴趣,而逼自己学习、强迫自己学习、以悬梁刺股方式自虐,则都是人为地悲哀。一旦有了兴趣,纵令你“引锥”刺股不让他学,他也一定忍着痛,千方百计找机会学的。能实现自己的兴趣,乃生命之真谛;有了兴趣就没了无奈、没了疲劳、没了痛苦,只剩下快乐和欣慰。所以窃以为,“悬梁刺股”不外乎恶搞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