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夕死”质疑
文/逯家驹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了也可以了。这应该是在肯定人们可别忘学习新知识、别忘不断去掌握真理的行为。这种主张倒没啥不对的。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学知识、明事理,都是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多懂些知识,方法就会多一些,视野就会宽一些,生活就会变得科学和文明一些,工作效率也会高一些;多懂些真理,人生就会少一些弯路,就会少一些不值得的牺牲和付出,就会少一些捶胸顿足的怨恨和懊悔。看来,人生是须臾离不开知识的。不过,即便再离不开,也不至于眼瞅着人就要死了,还非要弄懂一个所谓的“真理”才可以瞑目、才可以心安吧?殊不知,人在不久于人世阶段,一点儿进取心都不会有的。最大的渴望无非是尽可能地延长一些生存的时间而已。不消说多活上三五日,哪怕一天、一个小时都弥足珍贵!倘若在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的情况下,仍旧强烈要求别人再为自己辅导一段外语抑或其他学科的知识,我猜想,那便是除了呓语外再没有其他解释。鉴于此,不说“夕死足矣”,纵令还能活上10天20天,我现在仍旧啥也不想学、啥也不想听、啥也不想明白。人生看似短,其实也很长。在少年时期,我们可以学到和记住很多很多知识;在青壮年时期,我们又可以掌握和运用很多很多真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待到你七老八十,对人世间的道理(真理)仍存有不少盲区,我不禁要责怪你——人生的一大半儿光景岂不是白混了?听鄙人在这儿大放一把“厥词”——本来早就应该明白的东西偏偏等到生命岌岌可危之际才煞有介事地想到“恶补”、才莫名地来一个“顿悟”之类,只能让人喷饭……
诚然,也可能有人早上如获至宝地认同或领悟了一个真理,而晚上真的凑巧因车祸而命丧黄泉,但是假如当事人真的知道晚上出事,料想他决不会说:“好了,我早上明白了一个真理,晚上死也知足了。”再说,作为一个正常人,大可不必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去学习知识或掌握真理,因为“如饥似渴”本身就很累。放松一下心情,给大脑放个假,恰恰是人生最理想的选择。近来有些其卑劣行径令人发指的腐败官员,在入狱或领极刑后才声泪俱下地表示忏悔,才“知道了真理”,才著书立传以警示后人……请容许我不客气地说,这明明是在亵渎“真理”二字!因为,既然能坐上那么高的位子,就证明他对人世间的道理(真理)心里肯定明镜似的,只是明知故犯、存侥幸心理罢了。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是说坏人,不足以论证此文观点;但即便是好人——普通大众,也不能以“朝闻夕死”为理由,来为自己平素里无所事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行为开绿灯,而应趁着年富力强之时掌握知识、领悟真理,多多益善;早掌握、早领悟就能早应用、早受益,大可不必等到“朝闻夕死”的境况,因为此时“闻道”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认真想一想,只有当达到朝“不”闻道,夕死足矣的境界,才说明我们已经应用了无数个真理,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长足的贡献,根本无须再搞什么虚伪、苍白和猥琐的“朝闻夕死”之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