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是悖论
文/逯家驹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考虑做官了。” 笔者分析,所谓有了余力,不外是有了资格,有了知识,有了工夫。然而我却不以为然。为何?
其一,此论断似有“误导”之嫌。
优:通“悠”,有余力之意。此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外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可以去做官了。
“学而优则仕”通常被认为“文化学到了一定程度,则可以考虑当官了,这时候就有时间为做官运筹了”。这无疑是向人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知识丰富)就可以做一个“人上人”了。鼓吹做官优于做人民大众,煽动学子们为当官而刻苦学习,这本身就构成了社会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虽然如今“做官”的概念与两千年前不能同日而语,当官并不是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为所欲为,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当官仍是“有车有房有钱有势”一族的标签儿,不然也决不会出现报考国家公务员时的尴尬现象——即便明明知道被录取的概率微乎其微,也要慷慨地奉献出报名费。其实,这种现象很不正常……
当官的运气属于极少数极少数又拥有极其过硬的素质的人,不是“学而优”就可以考虑做官了。假如谁学习好都可以当官,社会的结构势必趋于不合理之状态,政府里会有大量的人力资源闲置,形成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人才浪费”局面,而其它领域里还为缺乏人才而求贤若渴,心急如焚。这就是不安定、不团结、不和谐的信号,因为学习的目的过于狭隘和势利,而一旦人们普遍狭隘和势利的意识,就隐藏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取公务员固然连门儿都没有;那么,学习成绩非常理想就应该理直气壮地报考公务员了吗?也未必。学而优不必非“仕”不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由于人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不同,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和五彩缤纷的世界。最合理的状态是各尽所能和各得其所。
比如已故的数学大师陈景润,他虽能破解“1+1”困扰数学界的谜团,但他却不胜任领导职位;还有“水稻之父”袁隆平,应该说他的学习成绩最好了,可他更适合搞科学研究而不喜欢做人事工作;再比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一个又一个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解放军,他们之中不乏有许多学习成绩优秀之人,他们并没有因成绩好了就考虑做官,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能力和兴趣,立足本职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所以说,“学而优”不见得非“仕”不可,难道不当官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吗?想必没有人不知道正确答案。众所周知“读书做官论”一说,而它正是“学而优则仕”的翻版。而实际上呢?人人都必须学习,而且应当好好学习。不过那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为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为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假如学习就是为了做官,则打乱了社会的多元化格局,尤其不具备当官素质的人,因其成绩高而当了官,不但扼杀了自己的特长,也徒占了他人的位置,这就更罪加一等了。再说,曾几何时,“读书做官论”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无一人不赞同;而如今黑白颠倒,急转直下,又把“读书做官论”奉为至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任何观点,都不能今天百分百对,明天百分百错,后天再百分百对。如果自己不用脑袋想一想,人云亦云,我们的脑袋是不是让驴给踢脑残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