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战士之华山论剑(随笔)
文/张全德(江苏)
时过夏至进入七月,小暑大暑暑相连。真正的“赤日炎炎似火烧”。战士们明白:经过夏收大忙后修整的部队将迊来又一轮军训。
上世纪六十年代未及七十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导常紧张,部队“备战备荒”,时刻准备着对付突发事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部队的常态练兵时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战士们的练兵口号。我们的农场离华山十余里路,本次的训练场选在何方,大家目标一致:向华山脚下——进军。
我们连队是一支经过战争考验的英雄连队,我所在的三班是在战争年代荣立战功的“英雄三班”。此次军训一排打头阵,三班首当其冲为尖刀。
我随同排长崔德富先行,对“阵地"进行侦察。一条干涸的河床,宽约50多米,石头遍地,大的近1立方。在烈日的暴晒下,鞋踩在地上一会儿就烫脚,周围没有可以遮阳的大树。河床一侧,有一片较为平整、狭长的地面。有一在建的工程(黄河机械厂)正在盖楼房,为了解决部队的午饭、午休场所,经联系,对方勉强同意借用。条件是:不得在脚手架下停留,确保安全。
在我俩作侦察的同时,部队经过休整、战前动员,战士们已是精神斗擞、磨拳擦掌。根据我们侦察的“敌情",制定了以“华山论剑”为代号的训练方案,并下达了向阵地进发的命令。……。

嘹亮的军号声划破了华山脚下往日的宁静,战士们高亢的冲杀声震撼着整个河谷。以班、排为单位,进行射击、投弹、刺杀、战术等科目的训练。练的是心埋素质、身体素质、技术素质。
战友们卧在滚烫的地上,靶子在百米处。汗水顺脊背往胸前流淌,湿透了军装。汗水顺眉毛往下滴,顺着眼角往里流。不断擦试模糊的视线,而战士们一直举枪瞄准,像河床上的巨石卧而不动。立姿瞄准在“比赛”耐力,枪上系一根绳子,下端栓一块大小不等的石头。练的是臂力、练的是毅力。一直保持正确的姿式,像华山上的青松而岿然不动。
投弹场上,这边比赛投得“准”。战士个个紧握手榴弹,目光直盯目标,一阵助跑,一个垫步,一个转身,弹出手,目标“中弹"。“爆炸"声声,掌声阵阵。那边比赛投得“远”,底线为45米,许多战士以参加这个训练项目为自豪。看!弹出手,在空中划出45°弧线,落点50米。战士们的目光似“雷达”,捕捉着目标,52米、55米、58米、61米……。弹着点越投越远,拉拉队的助威声越来越高。

杀!杀!杀!以班为单位的刺杀训
.练正在紧张地进行。班长喊着口令:突刺——刺!全班战士紧握半自动步枪,烈日下,刀光闪闪,两眼射出复仇的目光,刺刀见红—杀!各斑都在紧张地进行,杀声此起彼伏,震撼山谷。“对刺”正在进行,一位蓝方战士左手虎口不是握在枪的上方,紧紧地“卡“住枪,而是握着枪的左侧。红方战士的目光瞟了一眼,看出了重要的破绽。一个垫步出枪,上身左转,只听“啪”的一声,就将“敌方”的枪从手中打出。好!好!观战的战友们发出呼声。“对刺”是对单兵动作的是好检验。
“战术”体现了单兵的机智、灵活,体现了集体的协同、配合。布满乱石的干涸河床上,似狡兔不停地利用地形地物躲避隐藏,似猎豹突飞穿越开阔地,似猛虎待捕食匍匐前进悄悄地接近目标,似猎鹰俯冲扑向“目标”。
……
功在于勤、在于精,在于苦练。十天的“华山论剑”结束了,战友们的皮肤晒黑了,身子消瘦了,军装磨破了,筋骨更结实了。十天的“华山论剑”,“论理”更明,“论武"更精。水平的普遍提高,更接近实战的需要。我们坚信:如有敌人胆敢进犯,我们英雄的连队,一定冲锋在前,将敌人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之!
作者:艺德双全

